陳亮浩書記滔滔不絕一口氣說了一大串,但老實說丁伯雄和張鴻波他們今天來原本是準備挨批評的,聽到這些消息彷佛也都鬆了一口氣。老陳繼續告訴他們:“盡管集團黨委初步部署了一些措施,但每項措施的實施還要靠你們東鋼公司來落實。你們身上的責任重大而且擔子不輕,為了幫助你們確保穩定大局,化解矛盾做好下崗職工的分流安置;同時也為了進一步推進東鋼公司改革,全力扭轉企業最近幾年出現的虧損局麵,昨天集團黨委會議經過討論,還決定派遣以周海兵同誌為組長的駐東鋼公司調研工作組,協助你們一道完成集團黨委的這些部署,你們倆看看有什麼意見嗎?”
丁伯雄和張鴻波麵麵相覷,坦率說他們本來想今天可能會受到集團黨委的嚴肅批評,現在上級領導不但沒有嚴厲批評而且還研究決定了一係列工作方案。最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集團公司決定派駐東鋼公司調研組,這很出乎他們的意料確實沒有一點心理準備,此刻他倆心裏一時都七上八下的,不知未來公司的局勢會怎樣發展。但他們畢竟是東鋼公司的主要領導,對上級領導的談話不可能有任何異常的反應,於是老丁立即表態:“既然集團黨委作出了決定,我們堅決服從沒有任何意見。工作組到了以後我本人以及公司領導班子一定會全力以赴配合他們開展好工作。”
張鴻波接著也作了相同的表態。陳亮浩說:“那好,你們回去以後要向全公司的幹部群眾傳達集團黨委的決定意見。周海兵同誌也會馬上到位,我們齊心協力共同推進東鋼公司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丁伯雄和張鴻波握別了陳書記,各自懷揣著滿腹的思慮和焦躁的心態回到了東鋼。
話說東鋼公司不僅是省內冶金行業、而且在全省工業界也是數一數二的標杆企業。改革開放以後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第一批轉換經營機製“三配套”改革試點單位。所謂“三配套”即改革領導管理體製,實行廠長負責製;改革人事管理製度,實行行政任命製;改革生產經營管理,以銷定產著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老丁和張鴻波那時候都才四十來歲,張鴻波更是工程技術人員屬於幹部年輕化知識化提拔的重點對象,他倆也確實是乘著企業改革這股“東風”坐上了領導崗位的位置。十幾年來他們不負眾望,在以他倆為主要搭檔的領導班子帶領下,公司各項工作開展的風生水起有聲有色,企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全麵超越曆史最好水平,鋼和鋼材的合格率曆年都保持了99.6%和99.7%的記錄,榮獲了多項冶金部和國家級的榮譽,並曾被評為“國家一級企業”。
這些成績和榮譽曾經使老丁和張總他們深深地引以自豪。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有老企業在體製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種種弊端不斷暴露出來,冶金行業麵臨著原料、資源、市場、資金等嚴重困難,東鋼公司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效益滑坡甚至嚴重虧損的局麵。
其實在這次大規模群眾集訪事件發生之前,丁伯雄、張鴻波和公司領導班子已經疲於應付。公司生產經營麵臨著資金短缺、原材料漲價、銷售疲軟、成本上升、負債累累的嚴重局麵,有些車間和生產廠成建製地關停並轉以及工人被大量精簡下崗,這些棘手的問題時時刻刻都在困擾著他們。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74%—76%,銀行貸款多達20多億元,前債未清後債又續,銀行已經封停了公司賬戶拒絕再給貸款,而惡性循環反過來又造成企業資金捉襟見肘,生產經營運轉已經十分困難,用“焦頭爛額”來形容老丁和張總他們實不為過。隻不過這些嚴峻的局麵從來沒有對外正式公開過,對外宣傳口徑仍然是“圍繞企業改革,建設三高一流,創新黨建工作,構建和諧企業”等等諸如此類一片完全正麵的形象,包括上級集團公司也隻是大概地了解到東鋼存在比較嚴重的虧損情況,至於究竟虧損到什麼嚴重程度,大家也隻是茫然混沌一片。而這次大規模群訪事件的發生恰好形成了一個契機,使集團公司下決心派駐東鋼公司調研工作組,一方麵要做好下崗職工的分流安置,另一方麵要徹底查清東鋼公司生產經營的現狀,縷清各種困難和矛盾交織在一起千絲萬縷的關係,從根本上扭轉企業連年虧損的被動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