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段(2 / 2)

事到臨頭,氣又有何用?她的力量還太渺小,無法改變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唯有妥協。等到他日位極人臣之時,方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麼,現在要做的事,就是韜光養晦,隱藏下這顆喜怒形於色的心,想一切該想之事。

“三弟和映月好好聚聚吧,我先走了。”趙光義出了偏院的門,他沒有告訴李楠當他知道抓錯了人之後親自去了兩人的院子,在門口聽到了裏麵傳來的哭聲,許久之後,躲於暗處的他才看見趙惜若從裏麵跑出,他沒有追,他巴不得那個女人走,不想看見那個女人,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情,自問在這麼多年裏,他還從未如此希望一個人就這樣死了就好,有時候也覺得自己的心思有些匪夷所思了些,但是就是控製不住。

若是她走了,三弟回來的時候就不會看見她了,他當時是這麼想的,於是,並沒有把她抓回府,開封府裏都是他的天下,若是他想抓一個人,她就是插翅,也難飛。

“映月過的可好?”李楠坐在一邊,尷尬的寒暄。

“這裏很靜,不會被打擾,很好。”映月笑了,是真心的笑,不管她是被幽禁了也好,還是其他的原因也好,都比不上這份恬淡來的安寧,所以當初對李楠的一絲怒意也早就消失了,她現在所做之事,隻是等待。她隻是一個無關輕重的人,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趙光義不會關她一輩子。

隻是,有時候,會很擔心處在漩渦中的他,也會擔心被他們趕出家門的她,每到這時,都會笑話自己的庸人自擾,或許是他對她的深情感動了自己,所以,經常會忍不住流淚,而越往深處想,心裏就愈痛,眼淚也越發止不住。

而今日見了他,再回想這幾個月的心情,究竟是為了他的情而感動,還是為他動了情,她早已分不清了。

李楠沒再說話,她也就靜靜的坐著刺繡,就這樣,其實也很好,她想。

①本①作①品①由①思①兔①在①線①閱①讀①網①友①整①理①上①傳①

夕陽西下之時,溫暖的陽光灑在小院裏,為兩人鍍上了一片金黃,來叫兩人去吃飯的趙光義看著這一幕,心裏又長了刺。

正文 第三十二章

沒停留多久李楠就回了揚州,說那李筠胸無丘壑,難當大任,再加上治軍不嚴、馭下無方,昭義軍一盤散沙,與之無法共謀大事,興複周室之大業,不可操之過急,歸德軍還需要“養威持重”。

李重進聽了李楠的話,雖然放棄了與李筠的聯手的打算,但是仍存有疑慮,不停地加固城牆、擴充軍備,搞的揚州城人心惶惶。

一個多月後,李筠戰敗的消息傳到揚州,李重進更加焦慮,疑心也更甚,接連斬了多名可能與大宋有關聯的官員,若不是李楠勸阻,枉死的人會更多。

李重進一心反宋,趙匡胤亦在準備著親征揚州。建隆元年七月,在收複潞州兩個月後,趙匡胤派人給李重進送去了丹書鐵券,以示天子對他的信任,又傳達了想要讓李重進進京的旨意,如此一推一拉的作法,看似在安他的心,實際上是逼他起兵,李重進有了一次進京的經曆了,怎麼也不可能會再去京裏任人宰割,所以決意立即起兵反宋,拘留使臣,公然修繕城池、招募兵士,又派人去南唐求救,隻是南唐國主李璟早就被禁軍嚇破了膽,沒有給李重進任何回音,直接把密信送到了大宋。

此時又恰逢揚州監軍被李重進猜忌,害怕被害,所以帶著親信逃出了揚州,李重進大怒之下斬了平日裏不親附自己的軍校數十人,一時間,揚州城裏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重進會敗給趙匡胤也是不冤了,建隆元年十月,趙匡胤任石守信為統帥,親征揚州,石守信帶兵先抵達淮河,宋軍一路猛攻,輕易就擊潰了李重進的防禦,包圍了揚州城,而李重進看到城外黑壓壓的宋軍,已是心念俱灰,鬥誌全無,想來李筠尚且堅持了一個多月方才戰敗,而此次宋軍不過才出兵半月而已,他揚州竟不如潞州。

把軍權交給李楠,當起了撒手掌櫃,回家等死去了。

隻三日,揚州城即破,即使李楠用心守城也擋不住宋軍勢如破竹、壓不下歸德軍的摧枯拉朽,更何況她隻是象征性的守著,旨在減少兩軍的傷亡,如此一邊倒的戰役,本就毫無懸念可言。

揚州城門洞開,石守信欲要帶兵進城,李楠在城牆之上大喊:“未見天子,將軍豈能進城?”

石守信方才恍然大悟,天子禦駕親征,人還沒到,自己先進了城,豈不是搶了皇上的功勞?當即在門外等著,趙匡胤前腳剛到,宋軍後腳就占了揚州,李重進得知城破,率全家舉火赴死。

如此揚州之役,趙匡胤完勝。

有了二李的前車之鑒,後周舊部都表示歸附新朝,以免重蹈覆轍,趙匡胤登基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震懾了內部的反抗勢力,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來征服周圍的藩鎮割據。

收複揚州,論功行賞,其他人站且不表,李楠升殿前都虞侯,雖隻是正五品官員,但是因為這個位置趙匡胤和趙光義都坐過,所以不難想象,趙匡胤對她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