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段(2 / 3)

89

89、第八十八章 ...

正如陳摶走之前所說的那樣,李楠已經足夠強大,再加上燕雲十六州的收複,騎兵的壯大使宋軍如虎添翼,她帶著“李家軍”直搗上京,如狼似虎的宋軍所向披靡,契丹人屢戰屢敗,上京被圍三年,其他契丹各部假裝未收到蕭綽的求援信,不發兵救援,蕭綽無奈率全城人後撤,這場戰爭才總算閉上了幕。

在遼朝與宋朝交戰之際,高麗王果真耐不住寂寞,出兵占領了渤海故地,順帶著也牽製了遼朝東京遼陽府(現遼寧遼陽市)的守軍,以至於蕭綽唯一一個救命稻草也沒了用。

消息傳到軍營,李楠並沒有任何關於高麗的動作,一直把蕭綽趕到呼倫貝爾湖(呼倫貝爾草原、中蒙交界)附近才收兵回上京,又轉而帶兵占領了東京。

說著輕鬆,戰爭卻是相當殘酷的,長白山如今被高麗占領,李楠沒有理會他們,一直北上把契丹人趕到了西伯利亞的苦寒之地,中間的宋軍也麵臨了許多磨難,比如禦寒的冬衣不足、很多人都被凍傷甚至凍死,間或會遭遇到契丹人的小股狙擊,死了的也就死了,但是活著的,都是可以以一當十的漢子。

宋軍一直打到庫頁島附近,被攻下的原屬於遼朝的城池如今都安排了宋朝的守軍和官員,還有一些投降的契丹人,原屬於遼朝的東部和南部全部納入了宋朝版圖,等到這隊遠征軍凱旋的時候李楠已過了天命之年,五十好幾的人臉上刻滿了風霜,花白的山羊胡和唇上的小胡子占了大半個臉,身材縮的更加嬌小,因為長期在馬背上的緣故,有了點羅圈腿,精神卻依舊矍鑠。

當初不理高麗是因為遼朝未滅,她不想在那時增加高麗這個勁敵,而宋朝這樣的態度在高麗王看來就表示默許了,他心滿意足的守著長白山等地,一直保持著中立狀態。

遠征軍回到遼陽府之後,出其不意的出兵長白山,打響了宋朝與高麗的第一戰,而在這措手不及之下,高麗軍隊唯有撤退。

李楠之誌自不單單是長白山,早在凱旋的路上就給趙恒上了奏折,以高麗侵占宋朝長白山等地為出師理由,要滅了高麗,在高麗人看來,這是一場侵略戰,但是在宋人眼中,這是開疆拓土的絕世功勳。

朝中對於這件事意見不一,李楠雖然遠離朝堂多年,但是隻要清溪書院在一日,她就不缺門生,麵對眾官員的七嘴八舌,趙恒猶猶豫豫的不敢下決心,劉娥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如今四海唯大宋馬首是瞻,皆因王爺,若他日王爺薨,小國壯大,燕雲之恥未嚐不會重現也。

劉娥的意思是,光靠國力震懾住那些小國是不行的,唯一可行之道,是在自己能力尚可的情況下,把那些小國都納入大宋的版圖,即使有一日大宋國力衰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那些已經成為大宋行政單位的小國也已經沒有了反抗的能力。

聖旨很快送到前線,李楠大膽的向高麗進軍,身經百戰的大宋軍隊又如何會畏懼這區區一個彈丸小國的疲兵弱旅,戰爭持續了三年,高麗軍隊不敵,一退再退,高麗王退到黃海海邊再無可退之地後,隻好投降。

後來,宋朝在原高麗王朝設立高麗府,朝鮮半島從此納入大宋版圖。‖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一切結束後,李楠押著高麗王親眷歸京,自她從德勝門出征那日起,到回歸那日,已過去了十三年,她和趙惜若到這個世界也已經整整四十年了,李楠自是得到了不世的榮耀,不止以後見了皇帝免跪,還有一大堆的封號和賞賜,可是對她來說,這些也不過是過眼雲煙,她之所以如此拚命,也不過隻是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