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經曆了前所未有的戰爭,經濟疲弊、人口稀少,趙恒在接受了高麗王的受降儀式後,好言勸慰他回去好好發展高麗的經濟,高麗的領導階層和經濟體製都沒有變,唯一變的是,他們不再擁有自己的軍隊,隻保留一些用於維護治下安全的衙役,至於宋朝派往高麗的駐軍,每年也都會有變化,以防止高麗王和駐軍首領聯合叛變。
高麗王自是千百個不願,隻是身為一個亡國之君,他也沒有反對的實力,唯有黯然答應。
這個方法是李楠上書為趙恒出的主意,宋朝官員不懂高麗實際情況,派遣官員會激起高麗人的反感甚至反抗,對於慢慢同化朝鮮民族有百害而無一利,“一國兩製”的構想正好適合如今的情況。
遼朝和高麗的事情解決後,其他小國的歸屬就提上了日程,當時,宋朝西南有大理,西部有吐蕃,西北有西夏,再往西有黃頭回紇、西州回鶻、黑汗,往北有蕭綽在那裏建立的北遼,勢力雖小,流動性卻相當大。
從李楠收複遼朝、滅亡高麗之後,這些效果便紛紛上書、派遣使者表示臣服,在李楠看來,在國力強盛的時候他們所表示的臣服,根本毫無效力,她要的,是真正的臣服。
從領土到主權的臣服。
趙恒卻不想折騰了,不管李楠和劉娥怎麼勸都死命的搖頭不肯下聖旨,他從上京回來就一直身體欠佳,此刻正坐在禦塌上,劉娥坐在他旁邊為他輕輕揉捏著全身的骨頭。
他對李楠自然還是充滿了崇敬,隻是李楠大他太多,此刻在他的眼裏也已成了一個小老頭,說不得哪日就沒了,他同樣也犯了他伯父和父皇所共犯的錯誤,隻是膽子太小,不敢奢望那些,也隻是希望李楠能常伴他左右而已。
十三年,他等了太久了。
李楠自然不懂他心裏的這些小九九,她已經五十八了,這是一個早該兒女膝下的年紀,她卻沒有天倫,也無法擁有天倫,她唯一想的,隻是實現自己一直所想的而已。
“皇上隻需下個聖旨,如今大宋國力強盛,不怕他們不答應,即使他們不答應,臣也自有辦法讓他們服氣,皇上因何不肯?”
“皇叔奔波了這麼多年,朕著實不忍讓你再征戰,那些事,待大宋休養若幹年後,再籌劃也不晚。”無論李楠怎麼說,趙恒反複就是這幾句話,死活都不肯下聖旨。
李楠本以為趙恒會支持她收複那些小國,但是趙恒這樣的態度著實讓她生氣,不顧一朝的天子和皇後皆在此,居然拂袖而去,趙恒倒是沒什麼,劉娥的臉上卻頗不好看,但是礙於燕雲,也就咽了回去。
已經成為老太婆的趙惜若也覺出了李楠的不對勁,她做什麼都似乎太急切了些,總是想要快,生怕時間不夠用似的。
李楠是怕時間不夠用,因為她已經年過半百了,她想要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建立大宋帝國的宏願,什麼都不足以成為她繼續下去的阻礙,趙恒亦不行。
在此之後,她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趙恒依舊不改變心意,李楠看他微閉著眼睛、一副亡國之君的靡靡之容,一時急了,抽出掛在牆壁上的尚方寶劍,走近趙恒一下子劈開他麵前的放茶水的禦案,禦案一分為二,趙恒被嚇的一激靈,登時滑到了地上,喘著氣汗涔涔的看著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