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1 / 2)

不出趙駿所料,褚中良三日後在獄中“畏罪自殺”,劉太後已經下令,四處追查造謠生事的餘黨,動了大幹戈。

上官翎聽到這事,不禁為趙駿的安危擔憂起來。

趙駿不敢說有神龍局的內幕,安慰上官翎說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而上官翎並不傻,早聽容皇貴妃和安德妃私下說過,趙駿已經把劉太後的人換了個底朝天,四品以上的朝廷大員當中,明顯傾向於劉太後的人不足二十人,而且還都不在重要部院的關鍵位置上,太後一黨的勢力迅速被削減,能掌控的範圍越來越小,幾乎都成了趙駿的人。

劉太後也慢慢看出,趙駿在逐步替換她手下的人,已經到了趕盡殺絕的地步,不由得提心吊膽起來。

一日早朝之上,趙駿問及新政推行的進展,有名官員突然提議新政頗有弊端,該立即停止,再推行下去隻會落得天怒人怨下場,當眾反對起來。

趙駿知道這人,是戶部尚書李光灼,先皇手下的重臣,一直以來對新政不滿,頻頻奏本,要求全麵停止推行新政,但並沒有當麵提出過。

趙駿看過他的奏本,一直充耳不聞,束之高閣,有意摒棄,知道他列舉的十多項弊端,但沒有理睬。

趙駿讓他當眾說出弊端,還要他拿出確鑿證據。

李光灼也不畏懼退讓,當場提出很多異議,在朝堂迅速激起熱議。

趙駿所推行的新政,大致包括稅賦、兵役、裁撤部門及所屬官員、救濟救災等諸多方麵,幾乎囊括全國各個方麵的重大事項。

李光灼似乎在跟他有意作對,對十多個方麵都抱有異議,幾乎在每一方麵都有不同看法,沒一條能看上眼。

在稅賦的問題上,趙駿力主削減,但李光灼說這會極大縮減國庫收入,一遇戰事必會全麵吃緊,要求減小幅度甚至維持原狀。

兵役方麵,趙駿取消之前的強製性規定,從原來的向縣一級下達數量名額,變更到隻對州一級規定人數,而且有所減少。李光灼以為這會動搖根基,漠北匈奴虎視眈眈,而且不少附庸國開始隔年朝貢,有很大隱患,必須充實兵丁加緊國防。

李光灼最大的意見在於部門和官員裁撤減員的問題上,他說國事日漸增多,不僅不能減少部院數量和相應官員,反而應該增設新的部門充實新的官員。趙駿卻認為,多年未有戰事,國庫充盈,削減稅賦收入,國庫必定有所減少,而且部院重疊職能交叉,其中的官員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已到可有可無地步,裁撤這些部院、裁汰冗員勢在必行,既不會影響國庫收入,又能精簡結構提高效率,是一舉三得的好事,著力推行。

在救濟救災的問題上,李光灼的反應也比較強烈,他說這項職能應該維持原狀,繼續讓地方承擔實施,不該全部收歸戶部直接撥付,會直接挫傷當地官員的積極性,而且也會給戶部增加不必要的額外負擔。

趙駿比誰都清楚,新政之所以推行緩慢,走走停停,和李光灼以及吏部一些官員有莫大的關係,剛開始極力推行就遭劉太後反對,所以十多項新政中,隻有賦稅方麵有了明顯進展,而其他方麵都在觀望,至今沒見一點效果。

李光灼這次敢當麵反對,必定受過劉太後的指使,如果這次軟弱下去,新政將會就此流產,幾年來的心血都會付之東流。

趙駿麵對群臣,並沒有衝動,而是讓其他相關官員一一評論利弊。

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部院大員早已洞察清楚,之前對新政抱有觀望和疑慮的官員突然極力吹捧新政的諸多好處,全都說到了趙駿的心坎上,簡直和他當初的設想不謀而合,甚至比自己想得都要深遠和透徹。

意見一邊倒,這讓李光灼很丟臉,但他還是不為所動,頻頻地和其他官員爭論,甚至到最後大放厥詞,如若新政得以推行,內憂外患必將爆發,到時會鬧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趙駿見時機一到,便讓侍衛將李光灼強行帶走,隨後還讓人當場補了他的缺,對於推行新政的態度十分明顯和堅決,嚇得在場官員連聲承諾,紛紛表態會盡快實施必見成效。

早朝過後,趙駿不等劉太後傳召,主動前去解釋。

劉太後早已聽到風聲,一見趙駿,就發出少見的怒火,指責,謾罵,已到了瘋狂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