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很久,等他們走遠,餘帥才知道有些不妙,他開車來到營門口問衛兵,才知道他們已經開車出去了,看來是追不回來了,他跑去營長辦公室去報告,卻發現老大不在,問了旁人才知道去了哪裏。
尚武軍帶著鄒衛青先一步來到羅新生辦公室,正巧徐驚天也在,兩人敬禮問好一番後,兩人問他們有什麼事情要彙報,尚武軍把上午的的事情前後都說了一遍,他最後指了指鄒衛青道:“你看,我連證人都帶來了。”
“你怎麼知道是維營長做的事情?你有沒有證據證明啊!”徐驚天笑著說。
“我們這裏除了他這麼蠻橫不講理,還有誰啊?”尚武軍有些情緒道。
就在他們爭論的時候,維成仁來了,禮節過後,他便看著尚武軍笑道:“看來你是告狀來了,跑的真快啊!”
羅新生開口道:“維成仁,你是不是把羅勝和郭靖都弄到你那裏去了啊!”
“首長,我正是為此事而來的,還有他,你也讓我帶走算了,隻有兩個人,我也不好訓練啊!”維成仁指了指旁邊的鄒衛青道。
徐驚天把手裏拿的文件夾打開,遞給了維成仁,維成仁拿起看了看,在文件的解圍都簽了同意及二人的名字,他一細看,竟然是尚武軍的‘團隊之星’計劃。
他看完,歎了一口氣,對尚武軍道:“千算計萬算計,還是沒有算計過你小子!”
“那麼你們都按這個計劃執行吧!”羅新生道。
“謝謝首長!”“是!”尚武軍和維成仁先後敬禮並回答。
有多少讀者能加以卒讀,是很難說的。人們已經越來越看不懂這種現代派小說了。
順便說一下,現代國外最引入注目和受讀者歡迎的小說,大多是有貫串線索的或有貫串情節的,得諾貝爾獎金的大多數作品都屆此類。板拍成電影,產生巨大影響的也是此類作用,如科爾曼的《克萊默夫婦》的同名影片在1980年美國電影藝術科學院第五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中獲得五個最佳獎。
在國內,由於長期存在的民族形式相傳統的影響,一般來說,讀者喜歡該的小說(即擁有最多讀者的)是有貫串線索和有比較精彩的情節的小說。我國的作家們必須考慮到讀者的這種欣賞和閱讀習慣。國內有貫串線索的扳塊結構作品,如西西的《四等艙》寫得就比較好。這篇小說在形式上有一定獨創性,它以“我”這個業餘文學作者為貫串線索,把小說分成許多塊,各不相關:
a.四等艙的旅客們去飯廳裏買飯,都買的是八角一份的。
b.飯後吃什麼茶,是否吃紅茶菌最好,大家議論紛紛。
c.大家閑聊:小孩說“我爸爸是連長”;司機說老太太福氣好。於是,大家又談到孝與不孝。大學生大談代溝,批判“懷疑一切”的“難道”論。
d.大學生等談對文學作品及電視的看法。
此外,還談到在外國人麵前的態度,老太大想給兩個青年男女做媒;小孩忽然肚疼,大家著急;寫萍水相逢又馬上分別的離別,表現了友好和高尚。
試看這些板塊之間有何矛盾衝突、有何情節、有何聯係可言?但是通過“我”這個貫穿線索,把這些板塊聯結在一起,說明“四等艙確實比我原來想象酌要好很多”。他們互相關心、愛護,開城布公,爽朗直率;有時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情操,有時又流露出低級庸俗的思想感情。
這種板塊型的結構,其實並不好寫,它要求有較高的文學筆法。取材看起來是零亂的,但又是精選過的,表麵上是想寫什麼便寫什麼,似乎可以無休止地寫下去,但又使人覺得作者及時打住,恰到好處。
曉風飛翔:這個是轉貼吧?其實結構這東西,學問無窮。比起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來說,更為複雜。這文章,似乎隻是單純的分類,實際的指導性不大,還不如大胖頭魚來說呢。他的《君與臣》,寫了兩百萬字都不散,是非常難得的。「結構是對人物、事件的組織安排,是謀篇布局、構成藝術形象的重要藝術手段」[注1]。結構通常與情節並稱為「情節結構」,但事實上,結構並不等同於情節,結構大於情節,涵括了小說中的情節與非情節因素,「結構的任務除了對情節的因素進行組織安排外,還要對非情節的因素進行組織安排」[注2]。一般而言,中國古典小說十分重視情節的作用,「小說結構是以情節的發展構成的,強調故事情節的離奇曲折」[注3],「其結構基本上就是情節的結構,結構的基本任務就是組織情節」[注4],遵循著以情節為結構中心的創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