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靜層次(1 / 2)

下課前的鬧劇被大家主動忽視了,好像沒有發生過這一件事。

中午午休時間,走讀的都回家吃飯睡覺,住讀的也下樓去食堂吃飯,教室裏麵一時間就剩下方攸一個人。

他坐在桌前,合上課本,揉了揉眼睛。

整個上午都在翻看課本,讓方攸的精神極其疲憊。好在蘇醒之後,他已經不像以前一樣嗜睡。

關於學業這件事,方攸根本就沒打算要放棄掉。相反,他要取得一定的好成績,這不僅僅是為了不辜負小媽的期望,同樣也是為了他自己。

就在剛才,方攸翻看書籍看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腦子裏麵竟然多出一些的前世記憶,是關於高中生活的記憶。方攸隱隱感覺,他前世的記憶並沒有被抹除,或許隨著刺激的增加、修為的增長,終有一天會恢複。

而這些記憶對於現在的他來說,是一種修行的資糧,不可拋棄。

學習,就是刺激大腦或者說魂魄的最好手段。

方攸再三環視教室,確定教室裏麵沒人了。他深呼吸三次,將肺腑之中的濁氣排空,然後雙腿與肩部平齊,雙手安詳的放在大腿之上,口齒兌塞,頭脊正直,將眼睛半闔半睜。

整個人意圖進入心靜的狀態之中。

修仙問道,首要要求就是求得一個“靜”字,靜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身靜”,也就是要在修煉的時候保持身體放鬆的狀態,安詳自若;第二是“心靜”,要求修煉者進入一念不起,雜念消除的境界,正所謂‘身如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而第三個,則是“意靜”。心靜之後,恍惚中還有一個“我”字存在,這一步就是要求修煉者將“我”也忘掉,神與意和,有詩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點出了關鍵所在。

靜字三層貫穿修煉的始終,是重中之重。

方攸現在才剛入門,自然不可能達到“意靜”的層次,即便是心靜,他也需要調整呼吸,默念法訣,才能進入狀態。這正是方攸不敢在人前修煉的原因。

清風從窗外吹過,校園之中有著輕快的音樂,方攸的表情越來越安詳,他嘴角綻放著淺淺微笑,仿佛嬰兒一樣純淨。

時間仿佛就要這樣凝固住。

可是十分鍾之後,方攸就緩緩地睜開自己的眼睛,一抹幽光在他的眼中一閃而過。他的眼神變得更加深沉了一點,隻是還未達到引人注意的地步。

僅僅這十分鍾的沉浸,方攸就感覺頭腦的疲憊徹底消除,而且一閉上眼睛,上午看過的課本內容就隱隱在心中流過。

方攸低下頭,對著生物課本上一節不長的新內容記憶。

默念三遍,他的腦海中就已經有了大致的記憶,再次細細的記上三遍,輕閉眼睛,新內容竟然絲毫不差的浮現在他腦中。

如此記憶力,已經達到常人的頂尖水平。和方攸以前的精神狀態相比,簡直是雲泥之別。

這正是定神境界的神異之一。不過方攸隻能在退出修煉狀態後的一刻鍾內維持這個狀態,之後就會退化到常人的水平。

若是以後修為精進,達到了隨時隨地都能進入心靜狀態的地步,幾乎可以媲美過目不忘之能。

方攸放下雜念,端坐在教室之中,伴著清風,靜靜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