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段(1 / 2)

“調兵遣將”、“發放糧草”,還要給配凶器,還要給配交通工具。

鄭靖業猶豫了一下,繼續諫言道:“聖人,眼下邊事尚不知深淺,當今一切事務當以此為重,其他的先緩一緩吧。如果這事隻是青牛部發瘋,先解邊患,其他的再議也不遲。若事態擴大,我等也該早作準備,有備則無患。”

蕭令先沒有弄明白鄭靖業的意思:“這個丞相隻管去做,耀武軍也好、定邊軍也好,糧草也罷、甲杖也罷,不必吝嗇。”

還是沒聽明白呀,鄭靖業索性說得明白一些:“臣的意思是,括隱的事情暫緩,各地官員第要務是維穩。”

“括隱與邊患有何相幹?”

“括隱是一件大事,何況是全國一起來做,就算沒有邊患,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現在邊境有事,分不神來。聖人知道九邊的將領都是什麼人麼?他們家裏隻要有一兩個有隱田而被查出了出來,聖人又要深究,隻怕他們無心國事。”

蔣進賢心裏狂點頭,就是這樣啊,你讓人在前線賣命,自己在後麵抄人的家,有你這麼幹的麼?

蕭令先怒道:“難道他們還有道理了?朕還要受他們轄製?沒了他們,國家就再找不出守法的將軍來了?”

鄭靖業心說,你真二!這話要是你爹說的,我二話不說就照著執行,你,懸啊!“聖人想臨陣換將?” 臨陣換將還能打贏戰爭的案例不是沒有,這樣高難度的技巧不是你能夠做得出來的啊。

蕭令先斬釘截鐵地道:“攘外必先安內。”【1】

鄭靖業問道:“聖人知道領兵之將裏有哪些是守法的,又有哪些是違法的?撤換掉違法之人,還需有人替換,有什麼人選?”

蕭令先鼓起勇氣道:“不過一青牛部而已,就已經當成八部齊來了,丞相未免想得太多了。括隱之令絕不可廢!”廢了他的威信就更要被踩到腳底了,見鄭靖業麵無表情,蕭令先又添了一句,“頂多在平定邊患之前,朕不再催問就是了,這些人,你不催,他們就給你拖。”

鄭靖業假笑一聲:“如此,臣這便下去分撥。”

蕭令先已經很努力了,他沒有再催逼地方官員一定要在今天把規定的隱田任務給完全。鄭靖業在百忙之中還抽出空來寫了個括隱計劃,今天隻要求大家完成蕭令先給的任務的百分之十。蕭令先忍著沒有反對。

——————————————————————————————————————

從物資到人員,鄭靖業都是早有準備的,馬匹、糧草、軍械、民伕……從哪裏調撥,又如何派發,都是模擬過好多遍的。唯一遺憾的是,他把張亮他爹張進書調到了威遠軍裏,離青牛部襲城之地隔了兩個營盤,便宜了定遠軍。就是耀武軍,也比威遠軍離青牛部近。

運氣不好,暫時沒有軍功。鄭靖業還是寫了道手令給張進書:青牛部又沒有得瘋牛病,不會無緣無故跟打了雞血似地動手,一定有內情,去查一查,說不定有什麼收獲。可以去綁架一下青牛部的人,抓來問一問嘛。

他自己又召開了鄭黨內部會議,專門討論此事。林季興對鄭靖業如此慎重非常不解:“一青牛部而已,相公為何如此重視?眼下最要緊的難道不是勸諫聖人麼?”

回來他的是於元濟,談到軍事,在座的沒有比於元濟更專業了,尤其他在邊塞呆過很長的一段時間:“這事兒裏裏外外透著蹊蹺,我也經過狄人犯邊,就沒有敢這樣凶狠的,物反常即為妖。”

此言一出,眾人都低頭沉思,他們在來之前也都想過這件事情,每當有這種事情,就是開了個草原副本,對於朝臣來就是送經驗、送裝備、送聲望,借機撈些政治資本是應有之意。現在看滿不是那麼一回事,一個個先把以前的心思按下,過了眼前這一關再說。

李幼嘉低頭想了一會兒,對鄭靖業道:“相公,聖人是什麼意思?”

“聖人對狄人知之不詳,對軍事也不甚了解。別說他了,我亦算不得知兵啊!”

“隻要聖人不要強人所難,這就不是一件大事,”李幼嘉勸解道,“若誠如金吾所言,這括隱的事兒就要緩一緩了。”

鄭靖業道:“我豈不知這個道理?今日我亦是如此對聖人說,聖人卻是不肯鬆口的。隻說,戰事結束之前,他不催逼而已。”

林季興慢騰騰地換了個坐姿:“聖人當然不能鬆口,一鬆口,眾人就都以為他好欺了。他的麵子要往哪裏放呢?”

眾人在心裏跟著一起嘲笑了蕭令先一回,臉上卻是一副憂國憂民之狀。

池脩之默默地坐著,冷不丁地道:“記得定遠軍是先帝時新置,至今不到三十年,聖人登位之初厚賞邊軍,定遠軍、靖邊二軍所得最厚。一戰而勝,聖人挾戰勝之威,隱,是必然要再接著括的。”

在場的人也都不算是什麼好人,給人挖坑、背後下黑手、套人麻袋的事情也沒少做,聽了池脩之的話卻都不免蛋疼菊緊,一副便秘的表情。李幼嘉鄭重地向鄭靖業建議:“張進書在威遠軍,離狄人也很近,當此危難之時,他也當報效國家才是。”搶功勞搶功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