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樁血案無不讓人觸目驚心,隻要想到那些遇害人體內也曾流著一縷和自己相同的鮮血——自此,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幾乎再也沒有人站出來公然指責那些漂流海外的華人是“背棄祖宗廬墓”,“自棄化外”的“莠民”,取而代之的是對他們的同情和憐惜以及對暴徒和行凶者的憤懣。

而中國二十餘年重商政策加速了人口流動,暫居長住海外他國的華人基本上是司空見慣之事,讓國人統一思想認識的時機也已經成熟。

接著,報紙又連續發表了許多著名學者和有識之識的文章,紛紛提出“血緣優於住地”的觀點,指出海外華人同樣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海外華人與大清境內的中國人一起榮共辱,國人不可漠視他們的生存危機……

大清國內沸沸揚揚的輿論報導刺激了荷西兩國敏[gǎn]脆弱的神經,因為上一次中國的報紙如此轟轟烈烈渲染炒作時,中國最終從俄國手中奪取了遼闊的西伯利亞。

荷蘭西班牙當即派出特使由本國趕往北京活動,印度尼西亞巴達維亞殖民當局和菲律賓殖民當局一邊簽訂條約建立友好同盟,一邊派使臣持帖子到北京“解釋誤會”。

在兩國使臣和殖民地代表抵達天津港口的當天,三千多名工人學生等聚集到港口抗議菲印兩個殖民當局的暴行,然後自天津到北京,一路上都有百姓遊行抗議,要求西荷兩國殖民當局嚴懲凶手。

然後是一係列的接見和外交會談,西荷兩國代表一再避重就輕為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的暴行開脫,中國外交部雖然很周到地接見了兩國代表,但始終不曾從正麵給予明確答複。

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佳節,西荷兩國代表還在北京周郊盡情遊覽中國首都的美景,兩國駐清大使館卻突然收到了大清的戰書:民心所向,血債血償。

當天辰時左右,南海之上突然傳來震天的炮火,中國正式與西班牙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軍隊開戰。

在正式下達了開戰旨意之後,永璉便將自己一個人關在養心殿內。與西班牙和荷蘭開戰,朝堂裏是有許多人不認同的,特別是那些老臣,西荷兩國都是現今歐洲實力不弱的大國,一個是曾經擁有一支無敵艦隊海軍的世界霸主,一個是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世界貿易強國,雖然它們後來都相繼敗於英國之手,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若他們傾力一戰,中國隻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而且,西班牙與荷蘭並不是中國最大的憂慮,這一次戰爭在南海打響,英國必定不會坐視不理吧,一旦中國控製了南海,便對印度洋形成威脅,英國能容忍麼?到時候一旦三國聯手,英國說不定還會糾結其他國定,戰火必然進一步無限擴大——

中國決對不能容忍這種情況,所以必須在英國反應過來之前徹底打垮西荷兩國在南亞的勢力;而且,好在中英兩國相隔近萬裏,英國在印度雖然有兵力部署卻算不得重兵。南海戰火一響,與中國的戰與和,議會先要議論一個星期或半個月甚至一個月,一旦決心開戰,必定要從國內調兵過來,如此,最快也要兩個多月,所以,中國必須在兩至三個月內結束與西荷的戰爭,至少要消滅他們的大半有生力量,讓他們無法再支援英國——

對了,英國可以找幫手,中國也可以,在全球擴張了半個多世紀,對英國有意見的國家並不難找,唔,現在就可以讓外務部開始探探口見了,哪些國家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