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給我們國庫裏掙錢不是?打仗是不是還要用武器彈藥?所以還需要有人給我們製造武器彈藥,甚至發明新式武器;打仗是不是會有很多傷亡?那麼就需要有很多大夫治傷救人甚至幫助陣亡的烈士照顧他們的家屬;打仗還需要有人搜集情報,需要有人靠著外交活動在談判桌上爭取有利態勢,甚至是在國際上尋找盟友——綿德,綿恩,綿慈,你們也都記住了,當今國際交往中,外交活動的重要性不亞於戰爭,戰爭是充滿硝煙的外交,外交是沒有硝煙的戰爭,當外交手段無法解決爭端時,戰爭才能被采納。但是也不能因為懼怕戰爭就在談判桌上損害國家利益,遇有事端,國家和民族利益是絕對不容絲毫損害的,若不能堅持這一點,那麼這人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必然要遺臭萬年——”
作者有話要說:
小劇場:
永璉:中國——大清是否——幾百年後——曾經被強敵入侵——(我這話怎麼那麼別扭?)
含香(閉眸沉思許久):不用等幾百年,1840年便是鴉片戰爭,長期閉關鎖國的中國大門被英國人用炮火敲開——二十年後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至十九世紀便是瓜分狂潮……
當天傍晚,永璉的密秘收藏中又多了一張三百年後中國人都能看懂的“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時局圖”——
99
99、五五大壽 ...
紫禁城裏,太上皇乾隆也終於決定搬離這座象征著最高王權的宮殿了,自遇刺後他便一直在坤寧宮養病,大半年前開始清醒,他卻是因為已經適應了那拉氏的照顧和永景和安等人的陪伴,便在坤寧宮一直住下了。如今,他終於決定帶著大小老婆們去圓明園落戶了。在這大半年裏,他詳細了解了朝堂政事,大到兼並安南奪取印度,小到永璉接見來京述職的地方官員或是創辦一所學樣,所有的朝政處理基本上都挑不到錯來,再想想永璉現在的年紀可比自己即位時還大了六歲,乾隆終於決定安心當自己的太上皇了——
其實不安心也沒有辦法,如今朝堂裏至少有六成人都是改革派,對新政不滿意的人滿打滿算不過兩成,且都沒有掌握軍權和財政大權。乾隆雖然有諸多缺點,但他絕對是聰明人,在這種時候該如何選擇,他幾乎不用遲疑——
“永璉,這三年你做得很好,將大清交給你,朕可以放心了。”殿內隻留下了父子二人,乾隆最後一次叮囑道:“你從小便也得皇阿瑪聖心,以後,天上人間,皇阿瑪和朕都會看著你的,你可不能有懈怠,要繼續為大清盡心盡力!”
“兒臣必將牢記皇阿瑪教誨,也不會讓皇瑪法失望!”永璉亦誠惶誠恐回道。
“為君之道,始於立誌。誌不立則人不成,何況君乎?所謂誌也,上及天,下通地,氣魂寰宇,剛柔並濟,渡眾生,平天下,方為誌,大誌者方可為君。為君之道,重在識才辯人,知人善任,善任人方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漢之高祖兵不如韓信,謀不敵張良,理政不及蕭何,卻終是坐穩了這天下江山……”既然放下了,那便讓大清在兒子手中更加輝煌吧——迅速眨去眼中的惆悵,略停了片刻乾隆又鄭重道:“永璉,你性子仍是剛直有餘,須知鋒芒畢露,剛極易折。物極必反,黑厚清白,缺一不可,大象無形,大奸似忠。特別是在劣勢中,識時務者為俊傑——遇黑時君亦黑,胸懷天下,行長遠計,大黑也白。這便又說到‘忍’上……”
這天,父子二人竟然談了大半天。
榮康三年五月,五十五歲的太上皇乾隆由紫禁城移居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