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揣測原因,有些人說,是因為白玉京每年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經孝閔一代,國庫空虛,已然負擔不起這麼大的支出。
也有些所謂“內幕消息”不脛而走:因為有高人在白玉京留下了秘籍的斷簡殘章,共十二章,合成天下絕學,倘有一人集而練之,將近天人之際,世莫有能擋者。
傳說這話的人,每每捂半邊嘴,神秘兮兮的說:“天子,怎麼會讓世上有天人呢?”
說是這十二章散落白玉京,不知都流傳到了誰的手裏,查也查不出來,聚在一起又恐生事,也不能所有人都抓起來,因此隻好將俠客們重新放歸了天涯海角。
一直到太初七年,天下有逐漸太平,百廢俱興的跡象,皇帝才改元元興,後話不提。
隻說這中原大地,自古皆然,無論春秋冬夏,雲來雲往。
太平的年歲滋養著鬱鬱蔥蔥的群山峻嶺、浩浩蕩蕩的江河湖海。
大千世界,十丈紅塵,生如過客,行色匆忙。
隻看不知哪一年,何處的靈秀山中,飛瀑泉邊,枯木之畔,涼亭之中,有一個看著像是四五歲的小女孩,拉一匹小小青鹿為坐騎,正聽亭中說書先生說故事。
說書先生白發白髯,顴骨高聳,紅光滿麵,滿袍的肅肅山風,說得眉飛色舞。
他隨身帶著一個小小童子,童子抱著一個竹筒晃,在水邊玩水。
說書先生年紀大了,故事說的慢,聽他故事的,大多是林間打木的獵人、樵夫,道上行走的商旅,還有躬耕隴畝的農人。
今日是第一遭見到有小女孩來聽書。
小女孩,還是獨自一人的小女孩,還生的粉妝玉琢,膚如凝脂,眸如麋鹿,穿得矜貴精致,粉粉綾裙,碩碩明珠,微胖的小手牽一匹青鹿……在一群泥腿子當中,顯得特別的顯眼。偏偏她自己還不自覺。
那青鹿神態嬌憨,機靈的耳朵直顫,戴白玉流蘇的籠轡,韁繩有些長,牽在小女孩的手裏,一半拖在了地上。
小女孩繃著一張小臉,聽得嚴肅至極,專心致誌。
那邊小青鹿噠噠噠厥蹄子,不住的試圖銜起拖地上的繩子。
說書先生一直在注意她,也不說故事了,詢問:“小姑娘,你的家人在哪裏呀?”
小女孩被他搭話,呆了一下,然後舉起粉拳,比了一個禮,結結巴巴的說:“在……在下燕小芙,獨自出來闖蕩江湖,見過……老前輩。”
說書先生被她模樣逗得哈哈大笑:“你才這麼小,你爹娘放心你出來闖江湖嗎?”
那自稱燕小芙的小女孩,不自然的攥了攥青鹿之韁,玉盞一樣的小小下巴揚起,語氣頗不忿:“我不小,我也是個劍客了。”
“謔,還是個劍客呢。”說書先生這才發現,她小小的青鹿脊背旁,還掛了一把木雕的劍,那劍雖是木劍,然而木工精細,雕琢藤蔓,小花,小葉,十分精巧喜人。
四周坐著歇涼的山中樵夫、還有喝粗茶的歇涼獵戶起哄:“你舞一套來瞧瞧,舞得好看,我們賞給你錢。”
燕小芙將韁繩繞了兩圈,纏繞在青鹿的脖子上。提起木劍,作了一個劍術的起式,短短胳膊升得筆直,膝蓋靈巧曲起,煞有其事舞了起來。
她身姿柔軟靈巧得像山間的小小雀鳥,繃直的腳背如飽滿的亭亭荷葉,木劍帶起清風,攜卷落葉,挑飛鬆針,忽旋身地麵,忽足踏枝上。
眾人鼓掌讚歎,連說書人的孫兒都抱著竹筒,圍了過來,樵夫摸出幾個油光鋥亮的銅板兒,迎頭撒給她。
燕小芙提木劍作揖,蹲下`身去一個一個的撿銅板。
撿著撿著,忽然看見一片銅板前麵,有一雙很眼熟的靴子,靴子之上,是與鬆林一色的落落青衫,她蹲在地上,捏著銅板,緩緩抬起頭,順著那人的衣袍,腰帶,衣襟,看到了一張陰雲密布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