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佛果。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廣度眾生,徹悟佛法,一切名相皆可舍棄。】

莊嚴寶像的正殿之內,香煙嫋嫋,佛音渺渺。如天籟之音,回蕩在塵囂的人心之間,洗滌那些在十仗紅塵中浮沉的靈魂。

高僧布道三日三夜,寺內眾僧聆聽佛訓,與高僧辯論,是謂獲益良多。

趙烽亦聽得如癡如醉。

一直為情愛所困的他,雖然在經曆那場變故後已有所悟,但心中的執念始終無法放開。

徐明征從京城逃回徐莊,他便追了過去,左右不離。

寂空長伴佛祖,他便每日前來聽佛音,隻為不讓二人之間有無法跨越的鴻溝。

趙烽,皆因徐明征而癡,隻為徐明征而狂。

而今,心路發生改變後的他,在高僧的一番點撥之下,猶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執念是苦,放手亦是苦。離別是苦,相守亦是苦。相愛是苦,相恨亦是苦。

眾生的七情六欲,皆是歡苦。

然而,執念又是甚麼?

摒棄過後,原來世人執著著的,隻是一份從心的平靜。

徐明征已然悟出。

因此,當惠空大師再度提及為他剃度之時,寂空如是應曰。

‘心存煩惱絲,無不及有;心懷虛穀,有即無。佛於心中留,當如是。’

趙烽雖是遲悟了一步,但也算得是殊途同歸,未再鑄成大錯。

第三夜,高僧布道完畢後,謝絕主持的挽留,星夜下山,飄然而去。

惠空大師見夜幕沉沉,趙烽帶這個半癡傻的人下山不便,於是將他們留在寺中,分出一間禪房讓他二人歇息。

趙烽安排趙僖在裏間的床上睡下後,獨自走到外間,在僧人搬來的簡易榻上合身躺下。

空山寺靜,唯聞蟲鳴山澗。

透過皎月灑進屋裏的碎光,趙烽望著窗外斑駁朦朧的山景,內心竟是異常的平靜。

旦念及那人就在此間——若心能如斯靠近,即便不在彼此身邊,也是天涯咫尺——趙烽隻覺得內心深處漲得滿滿。

人生如此,夫複何求。

第28章28

睡到下半夜,趙烽突然一下子從噩夢中驚醒。

夢裏的情形很快模糊,隻殘留下尚未平複的餘悸。

從榻上起身,趙烽抬起手,擦去一頭的冷汗。

與此同時,他忽然覺出了些許的不對勁。

側耳聽了片刻,裏間確確實實沒有絲毫的聲響,也呼吸之聲也無。

死一般的寂靜。

趙烽疾走兩步,入內一看——床上的被褥淩亂,不見趙僖的身影。

趙烽不免有些奇怪,有些著急,連忙出門去找人。

夜深人靜,為避免打擾到寺內僧人的清靜,趙烽雖心急但並不大肆聲張,隻一點一點地尋找趙僖無意中留下的蛛絲馬跡。

傍晚時分,山中剛下過一場秋雨。有一小段的泥地中,明顯印出兩行清晰的腳印,向寺內的另一邊延展——是新近留下的。

趙烽循著足跡,最終停在一間禪房外。

裏麵,住著的是寂空。

足跡就消失在寂空的門前。

趙烽心下猶豫,不知當進不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