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朝著裏邊繼續走去,忽然一個屍體在我們的前邊躺著,仔細看去估計此人手裏竟然拿著一個鏟子,但是此人麵色呈血青之色,看起來極為的恐怖,尤其是麵孔早已經幹扁的像一個氣球一樣,我頓時感覺汗毛豎立。
“盜墓賊!”王陰陽看著那人驚恐的說道。
“這個盜墓賊為什麼會死在這裏,到底是何人所殺?”王陰陽自言自語道。
“難道是明清和落花,按道理他們應該下手不會這麼狠吧!”
之前王陰陽告訴過我,關於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幹盜墓勾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挖開墓室、棺材,從中取出隨葬的財物珍寶,大發橫財。
他們多集中在古墓葬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陽地區、陝西關中、湖南長沙周邊一帶等地。
這些專職盜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兩個人合夥,多人結成團夥的是少數,一個人單獨幹的更少,原因很簡單,一個人顧不過來,而兩個人可以分工合作:開始時一個人挖洞,另一個人清土,同時望風;以後一個挖進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麵接取坑土和隨葬品。
這兩人多為有血緣親戚關係,但奇怪的是父子關係的較少,這也許是幹盜墓這營生畢竟見不得人,老子即便幹上這個不光彩的勾當,也要維持做父親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兒子一塊幹,做兒子的後來發現了也裝著不知道。
兩人合夥為什麼要找有血緣的親戚呢?這是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圖財害命。就是說,洞下的人把活幹完將財物都傳遞上去了,他就會拍拍巴掌或拉拉繩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
如果洞口的人見財起意,當洞下人快上來時猛一鬆繩子,洞下的人冷不防從四五米以上的距離跌下去,骨折、受傷動彈不得,洞口的人又趕緊把提上來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麵的人必死無疑。
“這個人竟然是發丘,摸金,搬山,卸嶺中的搬山道人!”
“師父啥是發丘,摸金,搬山,卸嶺啊?”
“劉永昌你給我徒弟講一下,我先查探一下這個搬山道人是怎麼死的!”
之後劉永昌告訴我,盜墓分為發丘,摸金,搬山,卸嶺。其術不外乎“望,聞,問,切”四訣,四字分八法,各有上下兩道,如“望”字之上法,乃為上觀天星,下審地脈;下法觀泥痕,辨草色,其間高下,雖是相去甚遠,卻皆有道,非是尋常藝業可比。故常言道“七十二行,盜墓是王。”
三十六行,盜墓為王。掘墓倒鬥,卸嶺最強。後邊那句是人為加的。因為在摸金、發丘、搬山、卸嶺之中,卸嶺是最有實可考的。摸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又被稱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天官,有稱“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
發丘中郎將:古代軍官職稱,與摸金校尉齊名,最早為三國曹操所設,通俗地說,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曹操曾經親自組織和指揮盜發梁孝王陵墓:“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
發丘將軍到了後漢才有,又名發丘天官或者發丘靈官,其實發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幾乎完全一樣,隻是多了一枚銅印,印上刻有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八個字,在掘丘者手中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號稱一印在手,鬼神皆避。此印原型毀於明代永樂年間,已不複存於世。
發丘印與摸金一派的手法接近,技術上稍微遜色,但比較注重眾人合作。古代經常以當鋪的朝奉,古董商等身份為掩飾。不輕易出手,偶爾行動多針對某些大型陵墓,是四派中唯一不忌諱與官方合作的一家。
清代因為外族迫害,流亡海外,多活動於東南亞及美洲一帶,曾經在諸多大型古代陵墓發掘隊中發現過他們的身影。
發丘將軍行動多同時邀集多人,做好詳細計劃,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出應對措施。然後按部就班,依次進行。因此在掘丘過程中危險性最低。而麻煩多來自事後分贓保密等等程序,因此有所針對地產生了一係列規矩。
摸金校尉:摸金的雛形始於戰國時期,注重技術環節。摸金一門中並非是需要有師傅傳授便算弟子,他特有一整套專門的標識,切口,技術,隻要懂得行規術語,皆是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