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3 / 3)

那年月真叫“君無戲言”,從此,夏大伯就改了名叫“夏一跳”,一直叫到死。看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給太監們亂起名字,什麼高大庸,王八恥的,讀到此處不禁微笑,這大概不是演繹吧。

光緒雖然對瑾妃總的來說不好,瑾妃對光緒還是很關心的,即便光緒被囚禁瀛台,看他最多的,還是瑾妃。不過光緒情緒很不好,常常瑾妃費了心思能去見他,光緒卻一言不發,特別是如果胖娘娘和隆裕皇後一起去,就更被冷落。

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有一天,大概光緒情緒比較好,居然和胖娘娘一起吃了飯,飯後娘娘也沒有出來。夏大伯就和其他幾個跟來的太監在外麵伺候等待。到得天黑,忽然風聲大作,夏大伯是這一夥人中的小頭頭,怕下雨,忙抄起一個氣死風的燈籠往外跑,去幹什麼忘記了,好像是準備通知來的車輦避雨。※思※兔※網※

瀛台外麵有個漢白玉路麵的橋,橋頭上還有侍衛,按說不是僻靜地方,夏太監如飛上橋,正走到橋中間,風雨聲中忽聽自己身後有很輕的“啪嗒”一響。夏太監回頭一看,感覺那橋欄杆的形狀有些異樣,他舉起燈籠,想湊近了看個清楚。

隻這一看,夏大伯隻感到頭皮發炸,慘叫一聲,丟了燈籠就跑。

夏大娘說夏大伯可不是個窩囊的人,把他嚇成那樣並不容易。

電視裏大辮子戲看多了,裏麵的太監形象基本都是一副骨頭發軟的奴才相,其實呢,從身手的角度說,太監也不見得軟,至少夏大伯不軟,他會功夫,而且功夫還不錯呢。

出乎意料,清宮太監裏麵習武的不在少數,據說源頭有二,一個是康熙大帝誅鼇拜,因為主幼國疑,沒有可用的親信,是用會摔跤的小太監捉拿的這位滿清猛將,此後清宮禁太監幹政,好像倒不禁太監練武;另一個是太監身上有殘疾,大多體質不好,無獨有偶,滿清貴族們入關以後不習弓馬,體質也衰落下來。鹹豐年間有個著名的武師楊露禪,把原來善於技擊的陳氏太極改造了,變成適合養生的楊式太極,深受親王貝勒們的喜愛,一度形成練太極拳成風的局麵,就象八十年代初鬧紅茶菌一樣。這門功夫被權貴們帶進宮中,太監們也就練了起來。

太監們無事時多,有時時少,所以有閑暇功夫練武的不在少數,甚至有的能夠修成一流高手。《鹿鼎記》裏海老公水平的太監不是沒有,八卦掌祖師董海川就是其中之一,今天的武術家大概還知道此人。太監身體受到摧殘,壽命多比較短,夏大伯活到五十年代,享壽七十,在太監裏可謂遐齡,夏大娘講他就是得益於練武,他善於八卦掌,還有一手鞭技絕活,宴席上能用皮鞭掃起酒壺給人倒酒。

但是我對此有個人的看法,練武隻能練了筋骨,精神一層上,太監的性格還是陰柔,懦弱的成分居多,一來這是生理原因的影響,二來他們受的教育就是逆來順受,服從卑順,時間久了,奴化的傾向伴隨的恐怕就是膽氣的不足,太監膽小大概不是謠傳。

然而,夏大伯碰上的事情就不是太監也難免嚇一跳 -- 倒是合了他的名字。

卻說夏大伯回頭之下,隱約看到橋欄杆上現出一個模模糊糊的黑影,他還隻想著是不是過車把木頭橋欄杆刮壞拔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