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段(2 / 3)

怎麼辦呢?不知道哪位太監想出來的 -- 毛主席說的好,自力更生。-- 這個又是老薩演繹了,古代的說法大概是“求佛不如求己”。從明朝開始,太監們就開始在中關村一帶購買“義地”,形成了太監自己的墓葬地。曆代皇帝也有賞賜的,這一帶逐漸修起了一些寺院,年老出宮的孤苦太監就寄居在這裏,他們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監的捐獻,平時則給埋葬在這裏的太監掃墓上墳,燒香祈福。按照夏大伯所見,太監在別的事情上貪婪虛偽,唯獨在此處捐錢的和燒香的都童叟無欺,因為他們深信自己的歸宿也在這裏。 -- 不修今生,還不修個來世麼?

這種奇特的祭祀一直延續到民國前期,解放初,幸存的太監已經寥寥無幾,且大多老病貧困,無力維持,隨著科學院的建設,“中官墳”便成了北京周邊第一個消失的大片墓地,連地名也改了中關村的名號。今天,這些或好或壞,或陰險或可憐的太監們的墳墓已經煙消雲散,無處尋覓,連史料中都難見記載了。夏大娘總認為科學院這件事情上有些欺負太監們無後,否則為什麼不去動其它有主的墳墓呢?當然,這是有些愛屋及烏吧。

夏大伯倒不是需要在這裏討生活,他的積蓄不算少,加上出宮時候的賞賜,自己買處房子買塊地並不難,他也許隻是覺得在中關村這地方周圍多些同類,日子能好過些。所以,他就在海澱善緣橋買了座小房子,安頓下來。那一年晚些時候宮裏剩餘的太監全部被趕了出來,他們也大多跑到中關村來,一時周圍房價暴漲,夏大伯算是無意中占了便宜。

安頓下來就要照顧生計,大多數出宮的太監都沒有多少勞動能力,但坐吃山空總不是辦法。於是,一些適應太監的行業便應運而生。

太監們做得最多的是兩個行業。第一個是販賣古董,很多太監從宮中出來的時候明的暗的帶出來些寶物,現在說是盜竊國家文物,對太監來說則屬於靠山吃山。不過,故宮雖大,珍寶畢竟有限,不是每個太監身上都有吃不完的寶物,真正能靠這個發財和維持生計的太監並不太多。而作古董一行的太監遠遠超過這個數量,這是因為一些店鋪看中了太監們熟悉宮中物件,有一定鑒別眼光的優點,還有一些店鋪幹脆就是弄個太監來做托,有這個活廣告,他賣的“皇家禦覽之寶”,“皇家鎮殿之寶”假的也變得有三分真。加上店鋪故意作真作假,半遮半掩,更顯得神秘,要不上當也難 – 就跟今天炒股的難度差不多吧;第二個行當是給人家當傭人管家,這個是太監的本行,他們伺候人是有獨到之處的,好像《四世同堂》裏麵福善先生就有一個太監作傭人。夏大伯沒幹這一行,不過他傳了很多這方麵的功夫給夏大娘。單說一個我見過的例子,滿清宮廷好食爐菜,兄弟就吃過一次夏大娘的手藝,八十年代前期一個冬天,物資還比較缺乏,去表姨家做客,中午吃飯,夏大娘一抬手,熱騰騰的燉爐就上桌了,咕嘟咕嘟冒泡,乳色濃湯飄著些筍片蘑菇之類,那香氣隻能用“肥厚”來形容,吃的叫一個酣暢淋漓,吃到鼻尖出汗,忽然發覺吃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東西,那湯裏的主菜是一種顫巍巍,顏色雪白的東東,滋味醇厚,入口嫩脆,又絕無油膩,顯然不是肉,象海參更綿軟,似蹄筋更蓬鬆,百思不得其解。想來表姨家廉潔著稱,決不會弄熊掌魚肚之類的來招待我們,便向夏大娘請教。原來,材料竟是豬皮!這材料雖然便宜,做工卻十分複雜,需要先炸,撈出來擦淨上麵的浮油晾涼,入鍋複炸,再擦油晾涼,再炸,如此反複十幾次,便蓬鬆如魚肚而再沒有肉皮的本相了。吃的可口,但要我做,如此複雜的工序至今也沒敢嚐試,我那時候的感覺大概和劉姥姥吃王熙鳳的茄鯗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