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段(1 / 3)

平縣境,昌平縣令已在此恭候多時。路邊臨時搭起的涼棚裏,已擺好了七八桌酒席,招待張居正一行。火蒸火燎的張居正胃口全無,隻喝了一碗綠豆稀飯,吃了幾片西瓜,就又催趕著上路了。大約未時光景,張居正一行來到了天壽山的大紅門前。

座落在京城北郊昌平縣境內的天壽山,是明代第三代皇帝朱棣宣布遷都北京後,親自選擇的陵地。為選擇一塊理想的“吉壤”,朱棣從全國各地召聚了一批有名的風水大師,讓他們跑遍了北京周圍的山巒崗地。這些風水大師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忙乎了幾個月,最後遴選了五處山陵,繪出圖樣來讓朱棣圈定。朱棣又讓他最為倚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和大相士袁珙參加意見,多方斟酌,終於把風水大師寥均卿挑選出的黃土山選定為皇陵。朱棣嫌黃土山名兒不雅,遂親改其名為天壽山。

這天壽山的確是一塊難得的上乘吉壤。它首尾八十裏,是燕山山脈的一個分支,來脈虎踞龍騰,悠遠有致。東、南、西三麵群山環繞,南邊卻開敞無阻,好像一個大庭院。“院子”盡頭,有一對小山把門,左邊稱為龍山,右邊稱為虎山。從天壽山正中一處叫康家莊的村子後頭,密林裏流下一股清澈的山泉,迂?流過這片三山環抱的平坦腹地,然後從龍山與虎山之間潺潺流出,流向廣闊的平原。無論山形水勢,還是土層植被,均無一點可挑剔之處。朱棣選中這塊陵地後,便把康家莊的村民盡數遷出。在其旁邊修建了自己的陵寢,民間所傳“康家莊邊萬年宅”,指的就是朱棣的長陵。自朱棣之後,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的永陵,一共八個皇帝的陵寢都在這天壽山中。正在修建中的穆宗朱載?的昭陵,是這山中的第九座皇陵了。

車轎在龍虎二山之間的大紅門前停下,這是皇陵的正門。所有官、軍人等到此一律下馬,連皇上也不例外。張居正在車轎裏頭另換了一套幹淨的素服下車。穆宗皇帝去世第二天,就來這裏督工的禮部左侍郎王希烈和欽天監夏官孔禮,這時導引張居正從大紅門的左門進入陵區,沿著青石長階走上感恩殿,這是皇帝前來祭陵的駐蹕之地。隆慶二年清明,張居正曾隨著穆宗皇帝來這裏祭過一次陵。皇上親祭了永陵與長陵。餘下六陵由皇上指定六名大臣代為祭掃。張居正代皇上祭掃的是武宗朱厚照的康陵。就在那次祭陵中,穆宗也親自定下了自己百年之後的陵寢之地。一晃四年過去了,山川依舊,人事全非。當年主持春季山陵大祭的穆宗,如今也已作古。想到這一層,張居正不覺撫髯長歎,倍感淒涼。

在感恩殿稍事休息,張居正就在王希烈和孫禮的陪同下,乘板輿到了修建昭陵的工地。成祖朱棣的長陵正好在天壽山與大紅門之間的中軸線上,左右皆是曆代陵寢。世宗皇帝的永陵靠近“庭院”,腳下蹬著龍山。正在修建的穆宗皇帝的昭陵與永陵隔穀相對,正好對著虎山。當初禮部和欽天監兩家主持為穆宗選擇“吉壤”時,也拿了幾處方案,穆宗一下子就看中了現在這塊地方。他說:“百年之後與先帝父皇比鄰而寢,朕心大慰。”穆宗說這句話時,張居正正好侍立在側。當時他覺得欽天監選定的幾塊地中,這地方並不算太好。雖然也在龍脈之上,卻?勢稍差,缺乏逶迤奔騰的氣勢。但皇上自己喜歡,他這位大臣哪敢發言“有悖聖意”呢?四年後,再來看這座將峻工的陵寢,張居正當初的感覺並沒有多大改變。

在昭陵工地上轉了一圈,聽了王希烈與孔禮兩人的彙報,張居正心中有了底。按欽天監選定的日期,九月十一日是穆宗梓宮落土的吉日。到今天整整還有三個月,而昭陵工程基本已接近尾期,最多隻須一個月時間就可完全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