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要說回到隆慶二年,剛入閣不到半年的張居正在當時內閣四名輔臣中位居末次,就向隆慶皇帝上了一道《陳六事疏》。開篇就講“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返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誌。臣不揣愚陋,日夜思惟,謹就今之所宜者,條為六事,開款上請,用備聖明?擇。”接著,張居正便從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麵全麵係統地闡述了自己的施政綱領,希望皇上能夠“審時度勢、更化宜民”,從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麵推行改革。改變自正德、嘉靖兩朝積留下來的吏治腐敗、法令不行、國庫枯竭、武備廢馳,豪強勢力大肆兼並土地,農民破產,民不聊生的嚴重局麵。在這篇洋洋萬言的《陳六事疏》中,張居正對承嗣大統的新君隆慶皇帝充滿了期望。他惟願隆慶皇帝能夠像成湯那樣做一代英主明君,他自己也作好了準備當一個輔佐成湯成就霸業的伊尹。但這隻是他的一廂情願,隆慶皇帝素無大誌,擔驚受怕苦捱這麼多年才好不容易登上禦座,因此他隻想粉飾太平花酒自娛,根本沒有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的念頭。何況還有更深的一層,張居正還沒有取得這位新皇帝完全的信任,那時內閣中的兩位名臣徐階和高拱,雖然因為互相爭鬥而兩敗俱傷相繼致仕,但張居正前麵還有李春芳、陳以勤等素有名望雍容進退的老臣。所以,一切大權還輪不到他這位年僅四十四歲的末輔。鑒於這些原因,隆慶皇帝收到《陳六事疏》後,隻是敷衍式的嘉獎。他的朱批“覽卿奏,俱深切時務,具見謀國忠懇,該部院看議行。”隻是一紙空文,國家政治局麵依然是水行舊路沒有多大改變。但是,張居正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氣餒。當伊尹霍光這樣的名臣良相是他畢生的政治抱負,他一如既往地以超乎常人的忍耐等待機會的出現。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隆慶皇帝駕崩新舊更替之機,張居正終於把握住機會榮膺閣揆之職……
楊博迷迷盹盹這麼一路想來,忽然他感到轎子緩了下來,睜眼一看,隻見轎夫們正在磨轎杠準備折向吏部衙門所在的富貴街,他趕緊蹬了一下轎板,掀簾叫道:
“不要磨了,徑直去內閣。”
聽說楊博乘轎來訪,張居正趕緊丟下手頭事情,走到內閣門口迎接。楊博是那種表麵謙和內心倔強的人,高拱任首輔期間,他竟沒有到內閣一次。有關兵部的事情,除了廷議,實在有要事磋商,往往是高拱屈駕到兵部會議。好在兵部一直由張居正分管,高拱也省了許多尷尬。那時候,張居正雖是楊博的上司,但楊博是老資格,無論朝野人望都重,因此張居正在楊博麵前總是表現謙恭,每次相見都執晚生禮。楊博表麵上不說什麼,內心中對張居正卻有著十分的好感。如果不是這樣,今天他就不會親自來內閣拜訪。
楊博在內閣門口下轎,張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