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段(1 / 3)

“讓他們進來,”馮保吩咐過,又對張居正說,“今日請先生來,就是商量皇上經筵的具體事項,首先是文華殿陳設的添製與修膳,所以請了幾位內局的管事來合議……”

馮保話未說完,張居正臉上的笑容就凝固了。他心知肚明,今兒個這個會,牽扯的必定又是花錢的事兒。

經筵,就是給皇帝進講經書。之所以加一個“筵”字兒,該因講完書後,皇上一般都要給講官及陪侍大臣賜一頓豐盛的酒饌??這頓飯同平常的賜宴不同,不但參與的臣工可以吃,他們還可帶夫人前來同吃,甚或轎夫侍班,都可以入席。不但可以吃,還可以拿,不但可以拿食品菜肴,還可以拿餐具酒器。京官們有一句口頭禪叫“吃經筵”,莫不引以為幸事。因此,舉行經筵,在君臣兩方麵都是大事。

自永樂皇帝以來,曆代皇上的經筵,每年舉行春秋兩次,春二月至四月,秋八月至十月。每月大講三次,逢二進講,稱為大經筵;每天還有日講,稱為小經筵,已成定製。大經筵最為隆重,每次進講官兩名,一講四書,一講經章。講本都得提前寫好,由內閣審閱後再轉付中書繕錄正副各二本,先一日送進司禮監呈至禦前。經筵循例都在文華殿舉行,皇上出經筵的頭天晚上,文華殿內寶座地麵之南,左右各設金鶴香爐一隻,左香爐之東稍南,設禦案講案各一,皆西向。案上各置所講之書稿,壓以金尺一副。經筵之日,除近侍內官及講官外,一應勳臣及內閣學士、六部尚書、都禦史、大理寺卿、通政使、鴻臚卿、錦衣指揮使及四品以上寫講本官都要陪侍參加,都要穿繡金緋袍,這是一等的。二等者是展書翰林、侍儀禦史、給事中、序班鳴讚等官,都穿元青繡服。卯時三刻,皇上從乾清宮起駕,一路鳴鞭,由二十名大漢將軍導駕至左順門。皇上於此更換朝服,然後再入文華門進文華殿。這一路上,都有先期到來的參加經筵的官員跪迎。皇上入殿之前,先有四十名金瓜衛士進去,負東西牆而立。皇上升座後,眾官員在鴻臚寺鳴讚官的引領下依次入殿序班行禮,然後各就各位。這時候鳴讚官唱喏:“進講官出列??”,進講官站出來,鳴讚官又唱:“展書官出列??”,展書官出至地平,膝行至禦案前,展四書講章……

經筵之創設,本意是給皇上講經書學問治國之道,發展到後來,竟成了一種儀式,繁文耨節不必細說,極盡奢華鋪排之能事。張居正覺得這是陋習,想恢複永樂時期的講求實效的經筵風格,但方才馮保提了個頭,他就知道小皇上的經筵又得水行舊路了。

說話間值殿監、尚衣監、鍾鼓司三位管事牌子已進到室內,對著坐在上首的張居正與馮保一列兒跪了。馮保讓他們覓凳兒坐下,清咳了咳,說道:

“前幾日,為萬歲爺出經筵的事,老朽找你們幾位議過。這件事,李太後有旨,今秋經筵,是萬歲爺登極後的第一次,要規製得像個樣兒。凡用的儀式,要添置的物件,都得想周全些。今兒個奉李太後之命,老朽請來了首輔張先生,你們作奴才的,都要把各自要辦的事向張先生稟報奏實,都聽明白了?”

“奴才明白。”三位太監一起欠身回答。

“好,那就分頭說吧,”馮保在太監們麵前,舉手投足盡顯威嚴,他伸手指了指值殿監管事牌子,“王公公,你先說。”

王公公四十來歲,一看就是個篤實辦事兒的人。值殿監管各殿清掃陳設。王公公也不繞彎子,開口就道:

“文華殿裏的陳設,遵李太後懿旨,凡該更新的一律更新,奴才查點了一下,大部份物件庫中都有備件。但需重做的也有四件。一是禦案,這得用黃梨木,四角包金;一是講案,也是用黃梨木,四角包銀;還有就是金交椅、金腳踏,金交椅承祖製,奴才不贅言。金腳踏高一尺二寸,寬兩尺,長三尺,這兩樣都得用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