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段(1 / 3)

上,拉了李高出來。李高仍沒明白到不吉利在哪裏,便纏著邵大俠問:

“李鐵嘴的話是啥意思?”

邵大俠想了想,小聲回道:“秦頭指的是秦政,即秦始皇暴政也。如今給子粒田征稅,減少江南織造局用銀等等,不是秦政又是什麼?這秦頭一頭,肯定就壓日無光,日是什麼,日是皇上,如今的皇上,讓秦政壓著了。”

聽邵大俠一番解釋,李高豁然而悟,脫口說道:“咱明白了,當今之世,張居正權大欺主,咱外甥萬曆皇帝受製於他。”

李高口無遮攔,邵大俠怕他啟釁生事,又改口道:“李鐵嘴信口雌黃,不可全信。”

“這老家夥有兩下子,趕明兒,讓咱老爺子也來測一回。”李高蹙著眉頭,咕噥道,“真不知道咱姐吃了什麼[***],竟那麼相信張居正。”

邵大俠不接腔,隻笑著問:“咱們現在是不是去崇文門外?”

“幹啥?”

“找那家零碎嫁哇。”

“啊,看看,咱差點忘了。”李高一拍腦門子,又恢複了嬉皮笑臉的勁頭兒,他朝轎夫一揮手,令道,“起轎,到崇文門裏福馬巷。”

第十七回 [本章字數:11392 最新更新時間:2012-05-14 21:20:56.0]

----------------------------------------------------

第十七回 錦幄中君臣論國是 花廳內宰輔和情詩

從春分到冬至這段時間,除開三伏天一個月,每月逢三六九日,便是經筵的日子。經筵又分大經筵與小經筵,大經筵每月一次,定在初九日。這是大講,也稱月講。剩下的八場經筵,稱為小經筵,簡稱日講。除了內閣與禮部、翰林院等文臣,餘者概不參加日講。逢月講之日,京城裏頭的王侯戚貴以及大小九卿,翰林院侍講侍讀,十三道禦史四品以上六科言官都給事中以上的官員,都要列班參加,入殿站在兩廂侍聽。講畢,皇上循例命鴻臚寺賜宴,這頓筵席不但豐盛,且恩寵異常。不單參加經筵的官員們都能與席,即便這些官員的隨從家眷,甚至轎夫馬卒之類,都可以入坐盡享珍飫。吃了還不說,席麵上剩下的菜肴以及點心,還聽憑官員們盡行帶走。因此,有資格參加大經筵的官員們,到了這一天,莫不歡欣鼓舞。他們趕去參加,與其說是為了“聽”,倒不如說是為了“吃”,久而久之,京城裏頭為這件事便有了一個說法,叫“吃經筵”。

今兒個是六月初九,又是個“吃經筵”的日子。大內文華殿,為經筵舉行之地。前年萬曆皇帝初登基時,李太後聽了馮保的建議,要趁小皇上出經筵而裝修文華殿。當時因國庫匱乏,張居正力陳不可。此事耽擱了一些時日,一年後,國庫漸有豐裕,張居正便主動提出裝修文華殿。去年冬至歇講至今年春分這幾個月時間,文華殿修葺一新,殿前與殿後兩座門頭上各添了一塊扁,前殿門扁四個字:

繩愆糾謬

這四個字是李太後擬的,其因是前殿之側,有一處附屬建築,叫“省愆居”,這名兒是嘉靖老皇帝取的,意為反省錯誤。李太後據此而伸張其意,這四個字乃內閣中書舍人杜詩寫就。後殿門扁額為:

學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經大法

這道匾文不單由李太後擬就,而且書法也是她寫下的。匾文從左至右分為六行,每行二字。字為楷書,大有顏真卿筆意,隻是古拙不足而秀麗有加。從前後殿兩道匾文中,可以看出李太後對兒子的殷切期望。殿內宏敞的大堂,共有五對峭拔高擎的木柱。每對光澤柔和華貴的紅木柱上,各掛了一幅製作考究石青底子的金字對聯。五幅聯均為張居正撰寫,內閣書臣王庭策書丹。從一至五,它們依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