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段(1 / 3)

、《千家詩》了。

張家這三個孩子都算學得快的,一來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比較聰明,二來有老五張傳雲在家裏,也可以偶爾指點指點他們,不像大部分孩子家裏的人也目不識丁,回到家之後就把書簍一扔,上樹捉鳥,下河捕魚,沒人管教,就算拿出書本,遇到個不認識的字也沒人去問,隻能第二天再來問韓景春。

早課結束,孩子們紛紛跑到院裏玩耍休息,韓景春卻又把張皓文、張皓言和另外兩個孩子叫到了齋房中。

“夫子,您要帶我們去鎮上?!”幾個孩子高興地跳起來問道。

“嗯!”韓景春不拘言笑的臉上也露出了一絲喜悅,經過這些日子的教導,這些孩子中有四、五個已經能看出資質不錯,蒙學的“三百千千”對他們來說,很快就要不夠用了。下一步,他打算開始讓他們接觸真正和科舉考試息息相關的內容——四書五經。

在鎮上的學堂裏,經書往往都是一本本傳下來的,可眼前的這些孩子是“天賜義學堂”的第一批學童,三百千千由韓景春寫好掛在堂前口口相頌,孩子們自己抄寫的。四書五經要抄起來就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兒了,雖然說四書都不算長,但加上朱子的注釋,還有經義,韓景春不想讓他們把時間都花在抄書上。

當然,這也要看各家的狀況,他打算買上兩套放在學堂裏,若是有人實在買不起書的,那也可以每日借回去抄寫,隻不過要按時歸還就是了。

這天晚上張傳榮沒有回來,而是讓李思找人給李氏捎信說他和張傳貴結伴去了文城鎮。李氏雖然心掛丈夫,但張皓文帶回來的消息讓她心裏格外振奮:“寶兒,先生真的說你可以開始讀四書五經了嗎?”

“是呀,明日先生還要帶我們去鎮上書坊買書呢。”張皓文點了點頭。其實,《千家詩》的內容不少,他還在理解和消化,但韓景春說,學習詩詞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像記憶背誦《三字經》那樣刻板,他們要在日後通過誦讀、對對子慢慢學習。

韓景春還告訴他們,雖然大明朝科舉不考作詩,但以後做了官,有不少場合要和同僚作詩相和,有些時候宴會上上級一發話,下麵的人還要賦詩應景。況且八股文一股股講究對仗工整,這些都是長期練習吟詩作對練出來的基本功。張皓文倒也不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嘛,更何況他現在已經把半本《千家詩》都記在腦中了。

李氏從床下的小箱子裏取出幾塊散碎的銀子,包好了和張皓文明日要穿的衣服放在一處,囑咐他道:“皓文呀,明個你和夫子一同去鎮上,這銀子可要拿好了,千萬莫離開夫子身邊,你年紀還小,別被壞人拐了去……”

“娘,寶兒知道……”張皓文念了一天的書又練了半晚上的字,此刻已是昏昏欲睡,在李氏淳淳叮囑聲中,他打了兩個哈欠,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寶兒的字,真是一日比一日寫得更好了,李氏翻看著張皓文那已經寫成的厚厚一遝紙,不禁感到一陣欣慰。她臉上淡淡的笑容中多了幾分欣慰,把張皓文練字的那一張張紙都收在了旁邊一個木頭架子上。

同時,她又瞟了一眼已經所剩無幾的紙和墨,回身走到床邊,又掏出一小塊銀子和剛才的碎銀放在了一起。

讀書確實費錢呀。李氏心中歎了一聲,想起如今身在文城鎮的丈夫,希望他這一行,能給家裏再帶回些新的收入吧。

已經熟睡的張皓文對這一切一無所知,他第二天興高采烈的早早就起來了。昨日韓景春對他們說過,這次他要帶四個孩子一起去。包括張皓文和張皓言,還有王老大的一個九歲的孫子,以及另一個七八歲的學童。這幾個人都算是開蒙成效不錯的,韓景春打算回來給他們單另開辟一個學室,專門講解四書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