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根驚得半晌沒說出話,停頓一陣才說:“嗬嗬,你小子咋變這麼聰明了?”
秦如海笑著說:“是劉萍教我的,昨晚大致算過一次,有些囉嗦,應該沒算錯吧?”
張存順和李天福接連點頭說沒錯。
而王二狗還停留在加減乘除的運算中沒有回過神來,低頭心算,弄不清秦如海是算對還是算錯了。
秦如海問張存順:“張叔,一天需要四十人,會不會有些吃緊?夯築地基和牆體等體力活可以由男勞力完成,女的可以在家編製草席、準備竹竿繩索,不管怎麼說,每天地裏上工的人數至少要保證三十人左右,這樣才不會耽誤工期和進度。還有大家吃飯的問題,各自回家去吃耽誤時間,集中起來由我們安頓,也會產生不少的費用,還有監工督促的事。這些又是額外的事情。”
張存順點點頭說:“嗬嗬,隻要你能算得出人數,我就能如數找齊,一天四十人,每人五十,一天就是兩千,二十天就是四萬,這麼多人回自個家吃飯肯定不行,要不就在我家做吧,夥食開銷都從合作社出,先由二狗墊付上,也不用另請幫手,春華、秀梅、劉萍還有我家的,四個人做四十多人的飯菜應該能應付,二狗跑跑腿辦辦夥食叫叫人,也算為合作社出力。我負責清點人數,二根負責大家的吃飯問題,天福和海娃負責監工,大家覺著咋樣啊?”
大家打心眼裏佩服張存順的膽識和果斷,紛紛表示沒有意見,舉雙手讚成。
等大家散去,時間也到了深夜。
第二天上午,村委大喇叭響起來了。
張存順扯開嗓子喊話:“大青山的老少爺們,村委急招三十二名青壯年勞力,夥食管夠,一天五十塊工錢,主要任務就是下地打夯築牆,有意向的來找我報名,人數有限,先到先得,人滿就停了。我再重複一遍,大青山的老少爺們……”
張存順連續喊過三遍後,就捧著茶杯坐等村民報名了。
秦如海等人修建大棚的事,在村裏早已被傳得沸沸揚揚、議論紛紛,但都在坐等觀望,現在聽張存順喊話,接連過來了解情況。
張存順的挑選標準有三個,一個是能踏實幹活,再一個就是身體無重大疾病和殘疾,最後一個就是和他沒有過節。
這些條件並不苛刻,但夏秋時節,村裏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幸好需要的人數不多,最後隻得加上一些上了年歲的老漢和幹得下粗活重活的女人充數,這才勉強湊夠了三十二個人。
下午,張存順好不容易做通幾家與秦如海家耕地相連農戶的思想工作,加上已有的兩畝多,也很快解決了土地問題。
晚上,大家又聚在一起商量明天的事情。
現在,人和土地的問題都得到解決,接下來就是擴大規模、搶趕工期的事。他們決定按原計劃進行。最後,張存順提出了一條建議,打算彙報鎮領導,邀請縣電視台記者跟蹤報道明天的盛況,以引起更大範圍內的關注。
他一開口大家都默認同意了。
第二天清晨,村委的喇叭又響起來了,“昨天登記的村民,趕快到村委集合,早上,鎮領導和縣電視台記者要來,大家打起精神,八點鍾我們準時去現場。”張存順又連著重複了很多次,是怕人不齊掃了領導們的興致。
張存順是村裏的土皇帝,他的話就像聖旨,沒過幾分鍾,浩浩蕩蕩上百個村民從大小巷道一起湧向村委,其中很多村民不是登記要去幹活的,隻是想跟過去看看湊湊熱鬧。
上午十點多,鎮領導帶縣電視台記者來到了現場。
張存順彙報得很誇張,說得天花亂墜,還接受了縣電視台的專訪,基本把秦如海等人忽略掉了,前後加起來隻提過幾次,還是輕描淡寫,這讓秦如海等人非常氣憤,但沒敢在領導和村民麵前計較。
“張書記,齊鎮長,王記者,現在你們看到的就是大青山蔬菜種植大棚建設現場,計劃占地麵積一百畝,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先按十畝規劃修建,算是搞搞試點。計劃總投資三百多萬,以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運作,村民可以拿勞動力、技術和資金入股分紅,現已接收到入股資金五十多萬,各項籌辦工作也在緊張有序進行,等注冊成立再選舉理事會和監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