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將軍馮唐是東營指揮使清晨接到徒元義的密旨,發兵勤王,但是他還是晚了半刻鍾到。
他當然也有私心,如果事不可挽回,廉親王謀逆成功,眾望所歸,他也隻能稱臣。而如果雙方交戰持續,他自然是助聖人平叛,他到底覺得廉親王雖然得到眾多支持,可名不正言不順。
但是沒有想到一上來就聽到徒元義說:“河西首逆馬保成已經伏誅。”
馮唐不禁心中咯噔一下,暗道:晚了。
“京都禁軍東營指使馮唐率軍勤王!微臣護駕來遲,請陛下恕罪!”
馮唐來後,又有北營指揮使抵達,北營指揮使李鐸原當然不算是徒元義的人,隻不過副使是徒元義的親信,他們來遲半步,當然也有猶豫的地方。現在隻有南營的指揮使不在,而南營的指揮使才勉強稱得上是徒元義的人,帶著他南巡了。王子騰不升官奉旨巡邊後,這京營禁軍不受他節製了,原本暗中的各方人馬都抬頭了。
大家都覺得徒元義能依仗的不過是南營指揮使和北營副指揮使,沒有想到此次平叛他卻根本沒有調動他們。依仗著錦衣衛、拱聖軍,支使著周顯川殺了頭陣,而後續趕到的馮唐等人又有平衡震懾周顯川之意。賭著下了一盤好大的棋,除去了心腹之患,又真正掌握了京營軍權。
馮唐一趕到,在朱雀門已經沒有了功勞可搶,奉命去西宮門打河西節度使的長子馬劍嘯。那還有8000人馬,現在不知攻破宮門了沒有。
西宮門雖是小門,但是有護城河,馬劍嘯填堵了護城河,這花了些時間,而西宮門城牆上也有兩台火炮,震懾了河西軍一會兒。等馮唐令兵殺到,宮門將破未破,廉親王人等沒有估計到周顯川和馮唐這顯然不是徒元義的人最後會倒向徒元義。特別是周顯川,一方麵是要助河西軍打宮門的,一方麵也是提防萬一馮唐“想不開”要向徒元義這不仁之君盡忠。
隻要周顯川遲滯馮唐,廉親王一進宮,抬出上皇來,那麼大事已定。
廉親王支持的人是有很多,也有軍隊可調,可惜到底少了運道。
這十年來,幾個長成的皇子全都為爭這一個位置明爭暗鬥,拉攏朝臣,討好皇帝,皇帝在幾個兒子間玩平衡不亦樂乎。原來三皇子誠親王和五皇子廉親王是朝中勢力最強的兩派皇帝也睜隻眼閉隻眼,但是在皇帝身體出現問題時兩派都在明晃晃極力競爭顯是等不及了,刺痛了病中心靈敏感的老皇帝的心。
在這個非常時期,七皇子肅親王卻隻在家裏安安靜靜抄寫佛經,常常進宮侍疾,親侍湯藥。七皇子自兩年前在江南調查貪腐、視察河堤時得罪了很多勳貴和朝臣,弄得人嫌狗憎,在朝堂中幾乎沒有勢力。這些時日,皇帝也天天聽著暗衛給他的彙報,幾個成年皇子不是自己爭,就是朋黨,隻有七皇子“出淤泥而不染”。
大周真宗隻當了三個月皇帝,而高宗乾正帝是青年繼位,幾十年的帝王生涯,雖然因為身體原因而想禪讓皇位,但是把持權力幾十年的人怎麼甘心就這麼退出曆史舞台?與其選一個早就等不及他死,手中有極大的勢力的皇子繼位,還不如選沒有結黨,一心孝順,繼位後想在朝堂上做什麼還是要依靠著他這個父皇的安全溫順的下一任皇帝。
於是,乾正帝於十二月初一下召,立七皇子徒元義為太子,明年大年初一舉行禪讓儀式,新帝登基。
這一召書就一個萬噸梯恩梯炸\/藥,將大周朝堂炸所有人都懵了,包括七皇子。
七皇子徒元義得到消息,在太極宮兩儀殿外跪了一天一夜,滴米未進,請父皇收回成命,最後是餓得暈過去,讓乾正帝令人抬下去醫治。
兩天後,七皇子能下地了,又來太極宮兩儀殿跪求,稱“自己才疏學淺,且不得人心,恐難當大任,為江山社稷,請父皇不要退位。”這一句“不得人心”卻是最得敏感期的老皇帝的心。
據說七皇子磕得頭都青了,然後又暈了過去。
當他三日後再來時,跪了一會兒,皇帝終於肯見他,溫言對他說,知他孝順敦厚,兄友弟恭,可托負社稷,朝政若有不懂,將來也可以慢慢學。
於是皇家父子父慈子孝抱頭痛哭,然後七皇子惶恐不安地被皇帝勸了回去。
乾正四十二年元月初一,乾正帝於大明宮大朝會的紫宸殿上禪位於七皇子。七皇子肅親王在幾個成年兄弟能殺死人的目光中登基稱帝,入主大明宮和太極宮,而老聖人移駕上陽宮安養。大周的皇宮正式大朝會在大明宮,而皇帝起居在舊的太極宮,這兩宮都是皇帝的主要“地盤”,而上皇退位自是要遷居適合休養的上陽宮。
太極宮的尚書房,徒元義終於這麼真實地再一次坐在這裏,心中感慨萬千。他穿越回來已經有三個月,聽聞父皇中風醒來時芯子裏已經不是那個二十歲的毛頭小子了。他知道這是關鍵時候,萬分不想蝴蝶掉自己與皇位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