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大恨,仔細一查,就知道父皇變臉前後,當時伴駕的隻有東台舍人顧九識。
母妃勸慰他,封地天高皇帝遠,做什麼事都方便,讓他好生籌謀,將來未必就沒有回京的一天。
他也信了,~
第23章
※
開原府衙後院的廳堂裏,穿著紫色圓領罩袍的老人慢慢疊起了手中的紙張,從書架上取下一個木匣,把新收到的書信收了進去,又重新放回架子上。
他動作始終不緊不慢的,做完了這一切之後,又坐回到桌邊的圈椅裏,端起桌上還氤氳的茶,細細抿了一口,靠在椅背上眯起了眼睛。
衙役在門口探頭探腦。
他睜開眼看了過去。
衙役道:“大人,顧少尹求見。”
杜先贄慢吞吞地道:“既然顧少尹來了,怎麼還要他在外麵等,還不快請進來。”
衙役領命去了,片刻後,門口就響起了腳步聲。
杜先贄眯著眼,就坐在椅子裏往外看去。
聖人說聽音辨人,每個人的足音都烙著這個人的性格印記。
像顧九識,永遠沉穩、篤定,走過的步子像尺子量過一樣均勻,聲音不輕也不重,既不失於輕浮,也不過於沉重,從他身上,就能看到當世名士、君子的標準。
杜先贄心裏無聲地笑了笑。
他站起了身。
顧九識就加快了腳步,走到他麵前來,扶住了他,道:“杜大人,不敢勞動您迎我。”
杜先贄握著他的臂,示意他在對麵坐了,口吻溫和地道:“德昭,你今日怎麼有空來我這裏?”
顧九識道:“下官這次來,還是要同大人商議郊縣調水的事。”
杜先贄端起茶壺,親自給顧九識倒了一杯,口中不動聲色地道:“哦?這些事,德昭盡可放手去做。但有利國、利民的事,我無有不同意的。”
顧九識卻苦笑一聲,道:“大人有所不知。”
他低頭喝了一口茶,道:“榆次、白馬、烏城幾地,都有鄉老請願,祁縣、太穀的大地主,卻又百般推脫,楊通判從中極力斡旋,李、劉兩家隻是不肯出人出力。”
杜先贄沒有作聲。
顧九識微微地歎了口氣,道:“一冬都沒有雪,開了春也沒有下雨,調水不是小事,烏城一帶,已經有人發現今年的蝗、蚜遠多於往年……”
他抬起頭來,注視著杜先贄,眼神十分的誠懇,道:“下官人微言輕,開原府內,還要仰仗大人您出來主持大局才是。”
杜先贄又習慣性地眯起了眼,摸了摸胡子,笑嗬嗬地看著顧九識,一雙眼卻在他麵上刮過。
年輕的少尹臉上有些難以掩飾的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