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生死逃亡(1 / 3)

沈情剛進崖州府, 就遇到了同窗。

“沈知恩?”一位相貌端正, 身形瘦高的年輕男子放下筆, 驚喜道, “真的是你?知恩, 你不是在京城嗎?聽聞你在大理寺領了寺正一職,我還沒來得及恭喜你!”

沈情亦驚喜道:“蕭秉?原來你在崖州府?”

名叫蕭秉的人麵帶笑容,嘴上卻道:“慚愧慚愧, 給大人們整理公案,勉強度日罷了。”

“哪裏, 你書讀得那麼好, 將來必有大用!”沈情拍了拍蕭秉的肩膀, “沒想到在這裏碰見你,這可真是……”

沈情遇見同窗, 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小喬的表情高深莫測, 挑起眉品了品麵前這位文縐縐的崖州府官員。

“這位是?”蕭秉抬手,禮貌指向小喬, 小喬躲開了視線, 無奈同他一禮。

“忘了介紹。”沈情拉住小喬,說道, “這是大理寺的喬仵作。”

她又跟小喬介紹:“喬兒,這是我同窗,蕭秉, 蕭大哥, 他學問好得很, 經史子集無一不通……”

小喬輕聲見禮:“蕭大人。”之後,他麵無表情,輕輕撇開沈情的手,提醒道,“沈大人別忘了正事。”

沈情也顧不上觀察他的情緒,一拍腦門,說道:“對,還是先說正事。”

蕭秉問:“可是公事?”

“不知你們曉不曉得……”沈情一邊說一邊琢磨,抬起手對著門外隨意一拜,道,“聖上有令,讓我巡查各州的舊案懸案,年底交差,你可能也聽說了,我那舊案查到涼州……咳,其他州的案子,不知底細,實在難入手,搞不好,差事沒做好,還在人家的地盤掀風浪,實在是……”

蕭秉很快就懂了:“確實確實,查案什麼,還是查自己的原籍更為穩妥,風俗習慣也都了解,官府這邊也更方便些……”

“咱崖州府的卷宗司在何處?”沈情道,“還得麻煩蕭大哥帶路。”

蕭秉道:“在西院合仁閣,沈大人隨我來。”

沈情稍稍將心歸了位,蕭秉轉身後,她衝小喬眨了眨眼。

沒有人問她要手諭,也沒有人問她要查案文書,沈情就這樣跟著蕭秉來到了合仁閣。

看管卷宗的老官吏聽聞大理寺沈寺正來此查舊案,二話沒說,立刻開了閣門,請他們進去。

蕭秉道:“北邊這些,是近十年內的案宗,南邊這些時間就久了,不好查,沈大人,不如在北邊前頭幾排找一找有沒有合適的案子。”

“好,我來看看。”沈情也不急,隨手拿起一卷,拆開封條,看了起來。

蕭秉就在旁邊,絮絮叨叨說著這些年的為官生涯,並借機詢問沈情京城如何。

小喬就在南邊書閣前徘徊,找天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之間的卷宗。

“梁文先在京城,可還好?”小喬聽到蕭秉問沈情,他手頓了一下,留意著聽沈情的回答。

沈情道:“人太耿直,連世故圓滑都做得小心翼翼,又不願折腰,又不願出風頭,夾在縫中隨波逐流,稍微不留神,就會站錯了人,差一點被人當槍使……不過善人自會有福,待朝中局勢穩定,梁文先這種踏實有才之士,必能得到重用。”

小喬聽罷,微微一笑。

隨後,他目光停在第七排最上方的卷宗上。

這卷宗放得高,上麵卻又被其他卷宗壓著,封條上連名字都看不完整,若不是小喬長得高,恐怕難以發現封條上那二十八年下頭,是個被壓了一半的武字。

小喬眼神一變,伸手把卷宗扯了出來。

卷宗上滿是灰塵,封條上寫著:天順二十八年,武湖縣衙。

“那位喬仵作呢?”蕭秉伸長了脖子望去。

小喬放下卷宗,慢慢走出來,對蕭秉禮貌一笑。

沈情抬起頭,見小喬微微搖了搖頭。

沈情眉頭一皺,欲要自己去找。

這時,小喬開口道:“沈大人在崖州念書時,是住在沈府舊宅嗎?”

沈情心領神會,道:“喬大人想去看看?”

小喬就笑著說:“天下誰人不知,沈相嗜書如命,聽說她那舊宅子裏,全都是書。”

蕭秉笑道:“沈相嗜書如命,也愛書如命,當年沈相升遷至京城,一本書未拿,可知是什麼原因嗎?因為沈相說,她怕那些粗人運書的時候,弄皺了她的書,她怕乘船北上時,弄潮了她的書,更怕萬一船翻了,她的那些書,要喂魚啊……”

“這倒是實話。”沈情道,“沈相離開崖州時,留下了十幾位做活細致不識字的仆役,就住在舊宅裏,平日裏,都是在大宅做了飯,由人送來給那些侍候的仆役們吃,就是我,當年也隻被允許住在前院。舊宅後院子裏的三個書閣,我是不能去的。”

沈情說完,道:“喬大人,我們到沈府舊宅去看一看吧,當年照顧我的那個老阿媽不知還在不在,倒是有點想念了。”

小喬點頭。

出了崖州府,沈情登上馬車,說了舊宅的地址,便問小喬:“有沒有?”

“失蹤案。”

“又是失蹤案?”沈情道,“案宗上具體怎麼說?”

小喬一笑,伸出手指,碰了碰嘴唇,從袖子裏,拿出了一卷卷宗。

沈情:“喬兒!”

她捧著這卷卷宗,驚喜道:“你真是!!”

小喬笑道:“竊書不叫竊,還請沈大人放在下一馬。”

沈情狂喜,拉住小喬的手,搖了搖,連忙拆開卷宗,一目十行看了起來。

小喬道:“武湖大水之後,縣衙的第二任縣令梅舒將疑點整理上報,除了移交堤壩焦黃碎塊的證據外,還提到了州牧府六名仆役失蹤案……天順二十七年九月,一名繡娘報官,聲稱自己的情郎,也就是州牧沈非府上的一位雜役,已有兩個多月沒來看過她,尋到府上,沈府的人都說不知去向。梅舒找來這位繡娘,抄寫了一份口供,在這份口供上,繡娘說,她的情郎曾對她說過,家主吩咐他到武湖做些事,報酬豐厚,回來後便能與她成婚。”

沈情看完了卷宗,鎖眉不語。

小喬繼續講道:“後來武湖大水,她在家等了一個月,情郎卻沒回來。去沈府尋,大家都說不知她情郎去了何處,隻知道是去往武湖方向。她心中焦急,就來報官,沒想到,沈府除了她情郎,還有五個人,也是一去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