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翌日清晨。
喚醒京城之中百姓的不是熹微晨光也不是鳴啼,而是那布在城中的皇頭告示。
一場大雨過後天氣晴朗。
可城中卻已然天翻地覆。
百姓們知曉這些時日城中動蕩,昨日更是聞三皇子手下的兵同城中兵鬥了足足一日,鬧得城中大亂,人心惶惶。
最後是有一隊兵自城外歸來,方鎮住了這些鬧亂,據說也不是旁人,正是蘇家的少將軍領兵回朝。
可三皇子帶兵圍了皇城之事,最後似乎也有人前去解救。
誰都不曉得此人到底是誰。
京中有傳聞自昨日便越演越烈,竟稱是老天有眼,讓顧大人活著歸來了。
死人複生,這樣的傳聞實在有些玄乎,故而大多人都不敢信。
然而直到今日看到皇城布告,方了然這一切竟然並非虛傳,而且隨著他的歸來,還帶來了更大一樁隱秘。
布告乃聖上親旨。
提及的是一樁已然跨越二十餘年的隱秘。
合並昭族之舉,京中還有不少年長的人知曉,隻記得當時也曾人雲亦雲地讚過陛下聖明,沒想到背後竟是這樣一件令人心下生寒的陰謀。
“……朕本欲殺之,使往事深埋於天日之下,奈何天行有道,朕心中亦生愧,日夜難寐,故而將真相昭告於天下。自廿餘年前,便深愧於昭族各部,今日特於此坦誠過往惡行,願得上天寬宥。”
眾人見此,唏噓不已。
有愕然、有憤怒、還有打抱不平。
世人皆是平民百姓,不懂玩弄權術算計人心,隻將上位者的所作所為皆看在眼裏。
事到如今才曉得,原來當年的善意之舉背後竟是這樣的昭昭惡意。
人群中不禁有人驟然冷笑發聲,“想不到日夜敬仰的君主竟是如斯之輩,手段簡直令人眼界大開。”
“是啊,怎麼會是這樣?”
“當年,陛下不是稱憐憫昭族無主才替昭族女帝司管昭族?今日才發覺,原來竟都是借口!”
“道歉有何用?昭族這些年被皇帝屠殺了這樣多的人命,難道一句話就可以輕飄飄地帶過嗎?這樣厚重的血腥債,豈是一句有愧便能一筆勾銷的?”
“還有昭族女帝,昭族曾那樣信任與南齊,不想卻遭到這樣的背叛……在一個女子產子之時,竟能對其下此死手……有這樣的人作為國君,真是讓人替他羞愧!我若是來日下了黃泉,定然也要替他對女帝致一句歉。”
“這樣惡劣行徑之人竟然做了君主,真是我們南昭的不幸!”
來不及議論更多,卻見黃紙之下又張貼著一張布告。
亦是皇帝親手所書。
“自古帝王承天立極,必建立元儲,夯實國本,以綿宗社。今東宮無德,廢立多時,仰惟祖宗昭垂托付,至重至本,不敢荒棄。今朕身欠全,垂之暮矣,若大業得定,朕亦可欣然安逝。錦和乃朕之嫡子,承祖宗遺誌,當歸宗籍。其天資粹美,通經典道,自任都察院,行政大端,未至倦怠,夙夜兢兢,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過往朕曾虧待於他,而今見其可承大業,一為蒼生,二為償昭,故傳位於其,特以此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授其以冊寶,立為新帝,以重萬年之統,以係四海之心。於慶和四十八年五月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