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立東宮,而是直接將整個南昭的江山傳於其手,直接立其為新帝。
縱使如此,也並未得到眾人的諒解。
“原來之前不論如何都要殺顧大人,竟是為著這樣的緣故……顧大人乃為朝為民的一介良臣,險些因為他而命喪黃泉,如今還哪裏來的臉麵請人家歸宗籍?”人群之中也有著幾名市井小官,對顧錦和之名耳熟能詳,忍不住當街便啐起這份旨意,“不僅殺其母,亦要滅他的口,如今又好意思稱自己為其父,我倒是開了眼界,不知世上還有這樣為父親的,真是不要臉!”
從前在街上,若是說出這樣大不敬的話,是要被官府尋去問罪的。
可如今聽得有人這般說,卻見四周皆是一片叫好之聲。
世人或許不知旁人,可難不知顧錦和。
鹽鐵課稅,水利徭役,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每一項,百姓們最後聞及的都是顧錦和的名字。
好像這世間所有解決不了的麻煩,到了他麵前,都會被一一化解。
市井民間科舉學堂,學子千千萬萬,所有人皆知其名。
隻因無論是太學還是私塾,先生們論起政事民生,都會對學生們說一句。
“為政者當如顧錦和。”
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會在哪怕被皇帝扣上了謀逆的名頭,朝中為其出言者依舊隻多不少,坊間傳聞還是一如既往的幹淨。
問起任何一個人,都不會信他這樣的人會謀逆。
事到如今,真相大白,塵埃落定。
饒是那人對上的是他們的君主,百姓的聲音還是堅定不移。
因為救他們於水火,使他們後代免於徭役太重之苦,行改革落鹽價治貪腐,使挨家挨戶都吃得上飯的人,不是旁人,正是都察院顧大人。
因為百姓們心中自有一杆秤。
安天下不是一句戲言,是一句帶著重量的話。
天下與江山亦不該成為上位者手中玩弄權力的遊戲,而是千千萬萬人交付到君王手裏的信任和責任。
也不知吵鬧了多久,人群中有一個老嫗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走到張貼的布告之前,分明一身著裝破爛,身上氣力也微薄,卻極用力地將拐杖拄到地上,聲音不高卻很堅定。
“新帝萬歲!”
人群之中沉默了一瞬,隨即便是此起彼伏的喧鬧之聲。
帶著最虔誠的祝願與最赤誠的期盼。
“新帝萬歲!新帝萬歲!”
聲音繞在京城上方,久久不散。
人群一直聚集在那布告之前,一直到日頭徹底穿出雲層才終於散開須臾。
眾人散去之後,隻見布告前不遠處站著一位老者。
老者捋著胡須,目光悠長深邃,似有深重的感慨之意。
最後千言萬緒化作了長長一聲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