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1年十月,白起平定了上黨郡。趙軍剛剛遭遇滅頂之災,此時正是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的良機。白起命令王齕攻占皮牢,就是今天的山西河津;司馬梗攻占太原;他自己準備親率大軍,直搗邯鄲。
就在這個時候,趙國和韓國兩家人得知了白起要起兵滅趙的消息,立刻焦急萬分,派出說客蘇代前往鹹陽遊說對秦王有很大影響力的謀臣範雎。
蘇代見到範雎之後,向他說道:“趙國一旦滅亡,秦王就可以稱帝,武安君一定會封為三公。他為秦國奪取了七十多座城邑,南邊平定了楚國的鄢、郢及漢中地區,北邊俘獲了趙括的四十萬大軍,即使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呂望,功勞也無非如此吧。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帝,那麼武安君位居三公是確定無疑的,您能屈居他之下嗎?即使不甘心,也沒有辦法。秦軍圍困上黨,上黨的百姓都轉而歸附趙國。天下百姓誰都不願意做秦國的子民。如果滅掉趙國,它北邊土地將落入燕國,東邊土地將並入齊國,南邊土地會歸入韓魏,您所得到的百姓也沒多少。照我看來,不如趁著韓國、趙國驚恐萬狀,讓它們割點土地,免得再讓武安君建立功勳。”
蘇代的這些話打動了範雎。他立即向秦王建議,秦軍疲憊不堪,不宜繼續作戰。秦王對範雎早已言聽計從,立即同意接受韓國和趙國割讓的城池,罷兵言和。
白起站在潼關之上,麵向南方一聲長歎,口中說道:“唉,良機已逝,趙國難滅了。”
果不其然,趙國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原本答應割讓的六座城池也不再割讓。秦王大怒,立刻組織第二次伐趙。
白起拒不從命,此時攻趙已經先機盡失。白起連夜向秦王送上奏章寫到:“打邯鄲沒那麼容易。各個諸侯國對秦國積怨很深,每天都有援兵到達。秦國雖然在長平消滅了趙軍主力,但秦軍也損失過半,國內兵力空虛。遠行千裏越過河山去攻打別人的國都,趙軍在城裏抵抗,諸侯軍在城外攻擊,裏應外合,內外夾擊,必定要擊敗秦軍。這個仗不能打,打之必敗!”
秦昭王看到白起的奏章之後,在範雎的勸說下改派長平之戰白起的副將王齕為帥,攻打趙國邯鄲,準備硬啃趙國這塊硬骨頭。
曆史上的邯鄲之戰是秦國第一次被六國聯合攻擊,聯軍的主帥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
秦軍在邯鄲城下被聯軍大敗,以完敗的結局告終。白起接到消息之後,搖頭苦笑。這一戰萬萬沒有取勝的道理,秦王如此用兵實在是讓白起心中有氣。無論是對秦王還是對範雎,白起已經心懷怨恨。
秦昭王得知這個情況之後,下令革除白起的武安君爵位,貶為士兵,立即遷往陰密居住。白起因為有病,行動不便,沒有立即動身。又過了三個月,秦軍的形勢越來越危急,求援的使者接連不斷地奔向鹹陽。想起白起,秦王又羞又惱,再也不想見到他,於是強令白起,馬上動身離開鹹陽。
被逼無奈之下,白起隻好帶著家小,滿懷怨氣,出城而去。他走後沒多久,秦王和範雎商議,說:“這家夥現在還不服氣,還在發牢騷。”
範雎在旁邊添油加醋,挑的秦昭王心中火氣。於是,秦昭王派出使者,帶著寶劍,追上白起,命令他自裁。
白起確實還不服氣。他接到寶劍,對天歎道:“我犯了什麼罪過,非要落到今天的下場?”
寶劍劃破了白起的脖頸,鮮血染紅了常勝將軍的征袍,白起身上所佩戴的“英雄劍”與地麵碰撞發出的脆響,告訴了六國——你們懼怕的“人屠”白起已經死去,武安君再也不會是你們的對手。
………………………………………………………………
白起感覺到自己的靈魂飄啊飄啊,飄到了一個很遠的地方之後,降落下來,停留在一片戰場之上,進入了一個已經死去,但是還尚存有體溫身材非常魁梧的戰士身上。
白起緩緩睜開眼睛,看著眼前的一切。背山靠水的一個營地,空氣中彌漫著血腥的味道,地上布滿了屍體,有人的,也有獸麵獸身的。
這些屍體的旁邊都有帶著血跡的武器,血水從他們的身體中緩緩流出,順著山勢流入了不遠處的河水,河水此時已經被血水染紅。
一種久違了的熱血在他的身體中不停的湧動著,下意識去摸自己身上的佩劍,他卻發現自己的佩劍已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