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蔡瑤對蔡家其他人的說話,是霍家大爺霍江的兒子,怎麼也不能是奴婢生的。兩個妾不僅是良家子,父兄還都是讀書人,若不是家裏為了供男丁讀書窮得揭不開鍋,也舍不得把女兒送到蔡家做妾。
霍江是一向不怎麼過問內宅的事情的,三個通房年紀也大了,唯有一個從小伺候的藕荷還算有些情誼,但霍江也不會為了這點情誼,拂了妻子的麵子。
新進門的王氏和劉氏都是清秀溫柔、知書達理的,霍江自然想不到蔡瑤心裏的那些小九九,隻當妻子是真的在為自己、為蔡家的子嗣考慮,心裏敬重、憐惜她都來不及,又怎麼會為了一個通房和妻子起衝突呢。
事情也正如蔡瑤所想,兩個妾從小讀著女戒、女則長大,心裏裝的都是尊卑規矩,她們七歲後連父兄的麵都沒有見過,一舉一行都不敢有半點違背。這樣的兩個人,可比之前那三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奴婢出身的通房好處置多了。
霍江已經開始跟著老太爺處理霍家的產業,這幾年時不時就拿些銀子給蔡瑤收著。蔡瑤一直沒動過,她陪嫁來的四個鋪子、千畝水田一年的收益便有五千兩,自然用不著霍江給的那些散碎銀子。霍江此舉,主要是代表著信任、尊重她這個妻子。
兩個妾一入門,蔡瑤便每月單獨另給她們發二兩銀子的月例,每季多發兩套衣服,小廚房也日日做了補品送過去,時不時照拂這兩人的娘家,嘴裏隻盼著她們能早日給霍江生個兒子出來。
兩個妾自然更加感激、謙卑起來,深深覺得蔡瑤是可以被寫入女則中的正妻典範。
一年後,王氏生了一個兒子,劉氏生了一個女兒,都被蔡瑤養在了自己名下。
又五年後,蔡瑤的身子開始不好了,她的母親雲氏來瞧她,在霍家住了兩個月,一直到蔡瑤病逝,守完了女兒的頭七才走。
雲氏走前,終於說動了霍家,將蔡家還未出嫁的庶女蔡九娘定給了霍江做繼室。
若不是要給霍江做繼室,蔡家不會給蔡九娘準備兩千兩的嫁妝,比其他庶女足足多了一倍。雲氏也不會把蔡九娘的同母弟弟蔡和記在名下,讓蔡和成了蔡家的繼承人。蔡九娘的姨娘也免不了年老色衰、被遺忘在蔡家後院的命運。
蔡瑤的嫁妝,是由蔡老太太和蔡九娘共同管理,日後是要平均分給她名下的一子兩女的。這一舉動,自然贏得蔡家滿口稱讚,讓王氏、劉氏更加死心塌地對蔡大小姐好。
蔡九娘嫁進來後,一直活在蔡瑤的陰影下,蔡家人心裏想著,嘴裏念著的,總是那個曾經的大少奶奶。霍江的那三個兒女,也隻認蔡瑤當親娘,對著蔡九娘,抱著一絲天然的敵意。
這樣的情況,持續到蔡九娘有孕。蔡九娘給霍江生了次子,之後,又接連生下了五個子女。‖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蔡九娘生的孩子,一個頂一個的聰慧、懂事,尤其是次子霍靈,七歲時就得了平陽城一位大儒的賞識,收為弟子,親自教導他讀書識字。
在蔡九娘孩子們的比對下,曾經給霍江帶來許多歡樂、被他寄予厚望的長子霍瑉便顯得遜色許多。一個父親的精力和寵愛是有限的,蔡九娘是小嬌妻,生的孩子也都聰明伶俐,經常出現在他膝下承歡。霍瑉和他的兩個姐姐,同後母和弟弟妹妹們並不親近,霍江在蔡九娘那總見不著他們,慢慢地也就淡忘了他們。
而自從蔡九娘進門,霍江就幾乎不去王氏、劉氏的屋裏了。霍瑉曾經同長姐霍南抱怨過蔡九娘這樣做是否算是妒忌的一種,這話被蔡九娘的小女兒霍珮聽到,學去說給了霍江聽。霍江當時沒說什麼,轉過頭就把王氏送去了莊子裏。劉氏因為一向乖巧,對蔡九娘一直很恭順,得以留在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