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上書(1 / 2)

中平五年太常劉焉目睹了靈帝期間政治不明,社稷危急,於是上書向漢靈帝建言。

洛陽南宮,乃漢靈帝朝理政事居所。

洛陽城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

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關,西控函穀關,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

洛陽城內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而已,規模比長安小了很多。

南宮殿內,太常劉焉對靈帝進言道。

劉焉,字君郎,江夏郡人,西漢魯恭王的後裔,東漢章帝元和年間遷封竟陵,為宗族的旁出支脈。

劉焉年輕時在州郡為官,因宗室的身份被授職中郎,後來因為為老師司徒祝恬守喪而辭官。

退而移居陽城山研究學問、招授生徒,被舉為賢良方正,後被征召至司徒府,曆任過洛陽縣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等職,現任太常。

“陛下,現任的刺史、太守都是行賄買官而來,他們到任後便開始盤剝百姓,而招致各地方眾叛親離”

“那愛卿以為如何”

漢靈帝問道。

“臣以為應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重臣去擔任地方州牧,借以鎮守安定天下”

漢靈帝並沒一下子應許,隻是推托道。

“愛卿的建言,朕以記下,待與其他大臣商議後在回複愛卿”

就這樣劉焉這次建言就以無果而結束。

其實劉焉私下本打算欲求交阯牧的職位,以躲避禍亂的,當然前提要漢靈帝應許劉焉。

而劉焉的這點小心思讓接下來的一個人勸說下而改變。

洛陽,太常府。

“太常大人,侍中董扶求見”

一名執事恭敬對著案首中年儒士道。

跪坐在木榻看書的劉焉詫異一下。

“茂安嗎!請他進來”

劉焉看了看正在低頭行禮的執事說道。

“諾”

執事向劉焉行了一禮,隨即聽從劉焉的命令,慢慢退了出去。

一陣腳步聲,一位七旬老者走了進來,此人便是董扶。

董扶,字茂安,廣漢綿竹人也。

董扶是漢末有名的儒士,以圖讖之學而著名。

扶年少時遊太學,與同鄉人任安名聲相等,師從同郡名儒楊厚學習圖讖之學。

學業完至便回家講授,前來求學的學士絡繹不絕。

董扶也是位淡泊名利之人,宰府因董扶的名聲,前後十次征召,公車又三次征召於董扶,後來又推董扶為賢良方正、博士、有道,不過都稱病不就。

靈帝時,大將軍何進推薦董扶,召拜為侍中,非常器重他。

“侍中董扶拜見劉君”

“茂安,無需多禮”

劉焉隨即起身扶起董扶微笑道。

“茂安此次來訪,不知是為何事”

看了看劉焉,董扶滄桑臉上略顯憂慮道。

“朝綱混亂不堪,王室權利衰微,官吏盤剝百姓,各地匪徒作亂,這是亂世將至啊”

劉焉聽過後,眉頭開始緊鎖起來,也歎道。

“大漢當今真是風雨飄搖啊,所以我今日才上書建議陛下改設州牧,選清明重臣集中權利,整飭吏治,平定禍亂,以安百姓”

董扶麵帶佩服之情對著劉焉做一即道。

“劉君心係百姓,扶自歎不如”

“不過君乃是漢室宗親,可自請州牧為陛下分憂”

董扶接著說道。

“我欲自請交州牧”

劉焉淡淡說道。

“不妥,不妥”

董扶又對劉焉行了一禮急忙道。

交州人煙稀少,乃極南蠻荒之地,外加盜賊橫行,難以整治,是死地也”

“那去何地”

劉焉追問到。

“益州”

“益州嗎”

劉焉喃喃道,表情竊竊。

“劉君”

董扶輕喚了一聲然後向後一步跪拜在地言道。

“扶觀天象京師將亂,益州有天子之氣”

劉焉臉色一變,失聲道。

“當真”

看了下一臉難以置信的劉焉,董扶思索了會才道。

“扶怎敢欺騙劉君,如君願往益州扶願認君為主,輔助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