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妃聰慧,三妹妹自來不是這樣狠厲的人,除了孩子,她不會這樣性情大變。
後來,趙世簡陸陸續續派回來十幾個拳腳功夫很不錯又很機靈的護衛,扮作做家丁輪著跟著慶哥兒,以防不測。
春去秋來,又是一年過去了。洪姨娘生了個女兒,取名馨娘,老太太雖然不大滿意,但總比沒得生要好。嬛娘天天帶著妹妹玩,兩個姨娘關係越發好了。倒是趙書良有些不滿,兩個姨娘一說起話來都不理他了。
慶哥兒滿了十歲了,不能再住在後宮裏。四皇子也大了,景平帝不想讓兒子們長於婦人之手,把兒子挪到了西五所,讓大皇子帶著一幹弟弟們一起住在那裏。雖說是住在一起,但各有各的院子。
慶哥兒又回平康坊住去了,他仍舊住東廂房,莊小郎住西廂房,正房空著。趙世簡往家裏拿的銀子越來越多,家裏一幹吃穿用度也越來越大方。
慶哥兒仍舊要去上書房讀書,好在平康坊離皇城不遠,家裏有馬車,每日天還沒亮,趙書良親自送了慶哥兒到宮門口,然後自己晃蕩著去衙門當差。
趙書良如今隻任了個閑差,純粹打發時間的。同僚們都捧著他,連上官們見了他也和顏悅色的。他每日去衙門就是找同僚們說閑話、吹大牛,有差事了他幫著跑跑腿,一整日就這樣混過去了,然後等天黑了去宮門口接孫子,回家了逗兩個女兒玩。偶爾趙世崇帶著一家子過來一起吃個飯,日子快活的很。
慶哥兒在京城裏混了兩年,整日跟著四皇子,京城上流圈子的公子哥兒們沒有不認識他的。他出手大方,為人豪爽,很是結交了一些朋友。有豪門貴族的子弟,如謝家、甘家,有官宦人家的子弟,如丁家、張家,他還在外頭認識了一些貧寒人家的子弟。
莊小郎自幼貧苦,他對一些貧寒人家愛讀書的小孩子很是喜愛。但他自己都是寄居在趙家,也沒有多少銀錢接濟他們。慶哥兒聽說了後,穿著彤管的衣裳,跟著莊小郎一起,走街串巷,去了很多普通人家。
慶哥兒的零花錢數量在京城一幹貴公子中絕對排的上前幾號,趙世簡每年往京城送大量的銀子。大部分給了李穆川和嚴文凱等人去運作朝堂關係,小部分留作家用。這小部分,說是小,也有幾萬銀子,趙書良又不怎麼花錢,部分給玉娘和孫氏幫著打理家裏人情走禮並家裏花用,其餘的他都按月給了慶哥兒。
慶哥兒整日在宮裏讀書,除了打賞宮裏內侍和宮女,也沒花錢的地方。他手裏最不缺的,就是銀子。莊小郎帶他走了一趟街巷的普通人家後,他本來想給每個學子一人一個月一些銀錢,賢妃阻攔了他。
“慶哥兒,人心險惡,你給銀錢,給再多都沒人嫌夠的。你若真有心做善事,我給你出個主意,你去找個寬敞亮堂的院子,找個落第秀才做先生,一個月給先生幾兩銀子,辦個學堂,專招那家境貧寒的孩子,年紀大了不要,家裏條件好的不要,學堂裏供飯食和茶水,筆墨紙硯按月定量供應。月月考試,考得好的,給幾兩銀子獎勵,若是連續幾個月考倒數第一的,就讓他回家去。”
慶哥兒高興地撫掌大笑,“高啊,還是姨媽想的周全,我隻想著幫他們一把,哪裏知道這中間還有這麼多道理。隻是姨媽,要是辦學堂,我一個人也不好辦,讓表哥跟我一起吧,我出銀子,表哥出名頭,這樣我也不會太打眼,阿爹讓我在京城要低調些。”
賢妃笑了,“那你表哥倒要沾你的光了。”
慶哥兒摸摸頭,“姨媽笑話我,我可懂什麼呢,不還是要姨媽和表哥教我。”
賢妃笑著摸摸他的頭,“你們哥兒兩既然要辦學堂,那就正經辦,還有件事情,辦學堂,自然要有成果。你多請兩個先生,每逢考試,誰的學生考的好,誰有獎勵。若是能過了科舉,不管縣試鄉試,獎勵更多。若不然,找兩個混飯吃的老秀才去了,白忙活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