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一個人,便在墳邊陪她直到次年春天。感歎之餘,林西子隨口說了一句:“像我這樣不怕自己一個人的人,要是死了,也不需要有人在墳邊陪我啦!”
淩醒答道:“應該還是會有人要去陪的。”
不知怎的,淩醒的這句平平常常的話,頓時就將那番情境拉到了現實中來,讓林西子一時之間隻感到滿心悲愴,真想失聲痛哭起來。金庸怎麼可以用一個如此簡單的情節,就把那種生死兩茫茫的境地寫得這般鮮明透徹!真的,為什麼要怕鬼呢?他們是多少還在這世上苦苦煎熬的人們的夢中祈盼哪,如果真的可以見到,怎麼還會有十年無處話淒涼的無奈?生死離別之悲,原就在於自那以後就永不得見啊……
作者有話要說:
假裝多好
我隻要 隻想要再擁有一秒
去相信你的擁抱
一直會讓我依靠
繼續等待
還心甘情願的不想逃
——第一卷題記
窗外
林西子來美國之前,姑姑的這座cabin在平常閑置的時候也會偶爾出租。很多有多處房產的美國人都是這樣做的,但中國人的觀念根深蒂固,姑姑始終不大放心外人使用,而屋子長期空著不住又很不利於保養,因此林西子來了以後,姑姑就讓她住了進來。當然,當初選學校的時候,這個cabin也是姑姑強力推薦附近學校的一個重大原因。
因為原隻是供人休閑度假的時候暫住,而不是要給一大家人長住的,這座小木屋並不算太大。同一般的house不同,它沒有帶地下室,因此通常設在地下室的洗衣房,就建在廚房的一側,加搭出一個小隔間,多餘的部分又再隔斷,作為天太冷無法進行戶外活動時的燒烤屋。
一樓除了客廳、餐廳和廚房之外,還有一間書房和帶淋浴的洗手間,書房外有一架旋轉小扶梯,連接到二樓。
說是二樓,其實也隻能算半層,它並未覆蓋滿整個一樓的麵積,而是一個小閣樓,倚著欄杆便可俯覽客廳。一上扶梯就是一個半開放式的斜頂睡房,旁邊才另外隔了一間全封閉帶浴室的主臥。這樣的設計是給獨子小家庭,父母睡在主臥裏,孩子就在外麵,隨時可以照料得到。
林西子平常是住在主臥裏的,姑姑姑父來的時候,雖然他們總是反複強調不必麻煩,她仍總會提前給他們換好床單,清出衣櫃,搬到外麵的斜頂睡房裏住。
林西子熟練地把車開到cabin前,兜一個圈子,便倒著停在了門前,這樣下次再出門的時候,直接就可以開走,免得還需要倒車。她下車開門進屋,牆上掛著的大鍾正指著下午三點過一點兒,她長長地舒了口氣,把書包往茶幾旁的地毯上隨意一扔,心裏懶懶地有一種專屬於周五下午的放鬆感覺在釅釅地彌漫。
她換了拖鞋和輕便寬鬆的家居服,到廚房給自己煮了一杯奶茶。本來是一個奧地利同學教她的方法,用沸水濃濃地衝一杯紅茶,泡熟後丟掉茶包。抽離茶包後騰出來的體積剛好夠兌入最濃的全脂牛奶。
後來林西子自己改進了這個方法,換成直接用奶鍋燒小半鍋水,水開後把兩包紅茶扔進去煮濃,再加入牛奶煮到將開未開——牛奶不是要不到煮沸才能保持營養麼?而且這樣一來,一次煮的奶茶就夠喝兩大杯的,省得總要去衝。
她總是把奶茶煮成淡咖啡的顏色,不加糖,然後用厚厚重重繪著可愛卡通圖案的咖啡杯裝了,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上,把她常常冰涼著的手指一點一點溫暖成鮮嫩嫩仿佛半透明的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