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會使羅馬最終成為世界曆史上第一個民主民族國家。不過,這種可能性即便實際上是存在的,由於現把羅馬卷入其中的一係列對外戰爭,也會被有力地消除。戰爭將羅馬改造成一個偉大的帝國。不過,戰爭也深刻地改變了羅馬國內的製度,民主化趨向的夭折是許多災難中的一個。
六、後期共和國,公元前265-27年
羅馬從一個意大利共和國轉變為一個偉大的帝國,是突然而驚人的,這使人聯想起亞曆山大的征服。確實,馬其頓和羅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因素可用來解釋它們的暴發性擴張。它們都發展起優良的軍用器械和軍事技術,而且,與波斯帝國和清後起的希臘化國家不同,後者社會衰微、四分五裂,而前者卻都享有社會生氣勃勃、團結成一體這一極其重要的優勢。
羅馬的勁敵迦太基原為腓尼基人的殖民地,但是當亞曆山大於公元前332年擊滅提爾時,它已發展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由於迦太基幾乎壟斷了地中海西部的運輸貿易,它逐漸變得富裕、強大起來。它倚仗活動範圍廣闊的艦隊和雇傭軍,控製了非洲西北部、西班牙南部、撒丁、科西嘉和西西裏島西部。最初,羅馬和迦太基之間沒有任何直接衝突,原因很簡單:一個是陸上強國,另一個是海上強國。但是,當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時,衝突發生了:西西裏島距羅馬人新獲得的殖民地非常近,迦太基對西西裏島的影響日漸增長,使羅馬人深為憂慮。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羅馬人第一次轉向海上。他們建立起一支海軍,通過變海戰為甲板上的戰鬥,頑強地挫敗迦太基人,奪取了西西裏島。這時,兩大強國間的殊死鬥爭已不可避免。羅馬花了20年時間征服波河流域的凱爾特族部落,從而增加了農民士兵的後備軍。迦太基為了補償西西裏島的喪失,就加強對西班牙的控製。以西班牙為基地,迦太基偉大的戰略家漢尼拔幹公元前218年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大膽入侵意大利,從而開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年)。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戰役中,尤其在偉大的坎尼戰役(公元前216年)中,擊敗羅馬人。可是,羅馬同盟軍對羅馬的忠誠使他未能獲得最後勝利。當羅馬軍在迦太基附近登陸時,所向無敵的漢尼拔奉召從意大利返國馳援,在本國終遭失敗。羅馬又一次耗竭了它的對手。公元前201年,迦太基被迫締結和約,結果,僅保留一小塊本國領土、城牆和十艘艦隻僅夠驅逐海盜。迦太基人盡管道到這一災難性的失敗,可在經濟上卻獲得非凡的複蘇。但是,這隻能使羅馬驚恐,無情地發動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146年)。結果,迦太基被攻占,城市遭到徹底的毀滅,殘存人口悉數淪為奴隸。
隨著這三次布匿戰爭,羅馬進入一個連鎖反應:征服導致進一步的征服。一個原因是羅馬擁有壓倒一切的力量;清除迦太基後,它成了地中海頭號強國。此外,征服能帶來明顯的好處,從每個新行省可獲得源源不斷的戰利品、奴隸和貢物。最後,挑戰和投入戰鬥總是不可避免地與遼闊的帝國疆域相聯係。例如,馬其頓的腓力五世曾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援助漢尼拔,所以,羅馬滅掉迦太基後。就轉而攻擊馬其頓。接著而來的馬其頓戰爭隻是羅馬人在中東幾大強國馬其頓、塞琉西王朝的敘利亞、托勒密王朝的埃及。希臘城邦的埃托利亞同盟和亞該亞同盟之間巧妙地挑撥離間所引起的一係列戰爭中的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