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739年被廢除。國家軍事職務通常由軟弱的宮廷貴族擔任,隻是掛掛名而且。結果,反對蝦夷人的戰爭則由農村貴族指揮。他們已成為騎兵武士,其軍事戰鬥力逐漸增強,最後完全超過了帝國軍隊。這時,在這些農村貴族和他們的侍從,即武士(字麵上的意思是“為人服務的人”)之間形成了一種封建關係。這種關係以理想化的道德即“武士道”為基礎。武士在法律和禮儀上享有特權,但反過來必須絕對效忠於他們的封建領主。
到12世紀,日本已由相互競爭的各封建領主集團控製。一段時期內,藤原氏通過利用他們所具有的力量幫助一方或另一方,還能維持勢力均衡。最後,源賴朝在這些封建領主中獲勝。1192年,天皇任命他為“征夷大將軍”(征服蠻族大元帥),並有權指定他的繼承人。作為大將軍,賴朝是全軍的總司令,負責王朝的內外防禦。賴朝定鏡倉為大本營,以天皇的名義控製全國;天皇則繼續留在京都,過著隱居生活。正是在鐮倉幕府時期,蒙古人分別於1274年和1281年兩度入侵日本。兩次入侵,蒙古人都登上了日本領土,但均遭到日本人的頑強抵抗,後被大風暴擊潰;大風暴消滅了遠征軍。日本人認為,是神的幹預解救了他們,故稱這些風暴為“神風”。
1333年,主要由於朝廷的陰謀詭計以及武士階層中不斷增長的不滿,鐮倉幕府滅亡。這時,足利尊氏獲得“征夷大將軍”的稱號,但他們的權力始終隻限於京都及其近郊。在日本其他地區,地方封建主為控製盡可能多的土地而你爭我奪。結果,是大地主即“大名”的興起。16世紀初,這樣的大名有幾百個,他們都企圖獲得統治全日本的霸權。
八、日本的後撤與孤立
大名控製時期,經濟迅速發展,對日本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除手工業之外,農業也取得了重大的技術進步,國家某些地區的畝產量明顯地增加了一倍,甚至兩倍。生產率的提高使貿易更加繁榮,使物物交換轉變成貨幣經濟。15、16世紀,在各戰略要道、沿海港口或主要寺廟所在地,城鎮逐漸形成。在這些城鎮中出現了日本的行會即“座”,它們同西方的行會一樣,企圖得到某些貨物的生產或運輸的壟斷權,得到從事某種貿易或職業的壟斷權。他們向地方當局繳納酬金,以此獲得這些壟斷權,從而為行會成員爭得更大的自由和更高的社會地位。
日本經濟生產率的提高加快了內外貿易的進行。早在12世紀,富有進取心的日本人就已開始大膽地渡海到朝鮮和中國,為貿易和海上掠奪作準備。他們漸漸擴大了活動範圍,到15世紀後期,這些海盜兼商人已活躍於整個東南亞。富有的日本移民和士兵也分布各地,尤其是分布在印度支那、暹羅和菲律賓。
如早些時候在西方類似的環境中所發生的情況一樣,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開始消弱日本的封建製度。如果這一趨向無間斷地繼續發展下去,日本很可能步西歐之後塵,發展成為近代擁有海外帝國的、統一的民族國。但是,日本未能如此,而是撤回到與外界隔離的境地之中。
其主要原因似乎是西方強國對東南亞和東亞海域的入侵。它阻止了日本擴張主義的自然進程。如果西方人沒有出現,日本人很可能在台灣和東南亞各地區獲得立足點。然而這時,西方海上軍事技術的明顯優勢以及西方傳教士在日本各島上的驚人作用,使日本人感到驚恐。為此,17世紀初,德川幕府采取鎖國政策,使日本撤回到幾乎完全與世隔離的境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