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人入侵意大利和伊斯蘭教征服埃及、敘利亞和北非,拜占廷皇帝幹預西方的能力大大減弱(見第十五章第一節)。羅馬教皇的職位如今從受困的君主坦丁堡轉入法蘭克人手中,教皇還同法蘭克人締結了盟約,這最終導致800年時教皇利奧三世為查理曼加冕。與此同時,教皇的傳教團改變了異教的北部地區的宗教信仰,使教皇的至高權力在西方得以進一步加強。由於他們的成功,新的教會相繼成立:597年成立了英格蘭教會,7世紀創立了倫巴第和弗裏西亞教會,8世紀創建了德意誌教會;這些教會都接受了教皇的“天主教的”即“全世界的”教規。

當時西方新的多樣性社會的組成部分有以下這些:代皇帝的命令而起的獨立教會,代替帝國當局的一群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羅馬時期奴隸種植園、各自開墾荒地的自治的來邑,不久後以其來自城市的獨特有效力而於貴族、高級教士、最終於君主頗為不利的新興的商人階層。這一社會,這一全歐亞大陸獨一無二的社會,在1O00年後的500年中如何發展和適應,以及最終怎樣發展起對外擴張的力量與動力,將在以後幾節中予以敘述。

二、地理背景

地理因素是中世紀歐洲跑到其他地區前麵去的重要因素。其中之一是所處的有利位置。歐洲因地處歐亞大陸西端,1000年後未曾遭受侵略。西歐相隔遙遠的意義在13世紀蒙古人肆意侵占俄羅斯、15和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巴爾幹半島、柏柏爾人屢次進攻北非等方麵表現得十分明顯。由於免遭這種蹂躪,西歐同更易遭受侵略的東方地區相比,無疑享有極大的優勢。

同樣重要的是,歐洲擁有非常有利的自然資源。北歐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大平原,它始於比利牛斯山脈西端,向東、北方向延伸出去,且越往前延伸越寬,最終形成了從黑海到波羅的海連綿不斷的大平原。由大西洋吹來的西盛行風徑直吹過這些橫跨整個歐洲的平原,進入俄羅斯。因此,地中海盆地北部地區氣候較溫和,長年多雨,加之士地肥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理想的條件。河流終年無冰,水量充足,為交通運輸提供了便利的手段。鋸齒形的海岸線進一步加大了這一優勢,為內陸地區到達沿海口岸提供了較方便的通道。某些高原和山脈雖中斷了連綿不斷的大平原,但它們不是很高很大,沒有嚴重影響交通運輸。相反,這些山脈礦物資源豐富,是巨大的物質財富,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意義。

當然,千萬年來,這些自然資源一直是人們可得到的,但是,隻有在技術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這一對適當的技術的要求在各地和各時代都起作用。例如,上個世紀,美國從明尼蘇達州北部的巨大的梅薩比嶺鐵礦區獲得巨額利潤,但印第安人在這個地區漁獵了幾千年,卻沒有利用這些礦石,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如今在中東、阿拉斯加州北部和各海底開發的貯量豐富的油田,情況同樣如此。中世紀的西歐也是這樣,在那裏,先進技術首次使當地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結果,生產率的提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歐洲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從傳統的地中海盆地向北轉移。

三、技術的格外早的發展

中世紀西歐取得的技術進步,比整個古典希臘和羅馬曆史時期所取得的進步還要多。一個原因是,西歐沒有奴隸製,而奴隸製往往阻止技術革新。另一原因是,邊遠地區的環境普遍地促進了節省勞力的發明。中世紀西方的采邑製度也有助於技術的發展。在這一製度下,社會階層的範圍並非從“神聖的”皇帝到非人的奴隸,而是從具有一定權力和義務的農奴到莊園主;莊園主為了對舉產過程有一些真實的了解,與農奴保持充分的接觸。因此,體力勞動獲得了一席地位,並受到尊重,這是古老的奴隸製文明所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