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驚人擔卻千真萬確的事實:12世紀,法國隻有約二分之一、德國隻有三分之一、英格蘭隻有五分之一的土地被耕種,其餘的都是森林、沼澤地和荒地。在小塊耕地的周圍是大片有待殖民者去開墾的荒地。歐洲農民絡繹不絕地湧進這些無人居住的空地,砍伐森林,燒毀灌木叢,抽幹沼澤地,準備開墾和耕種。到1300年時,法國的耕地麵積比今天還要大。
農民不僅在自己所在的地區開荒種地,而且隨人口的增長移居廣闊無垠、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正如美國發起過向太平洋沿岸的西遷運動一樣,歐洲這時開始了向俄羅斯邊境的東遷運動。例如,到1350年,西裏西亞地區有新殖民地1500個,由15萬到20萬移民經營。不僅日耳曼移民渡過易北河,排擠東歐的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而且其他移民也隨著征服進入西班牙,盎格魯撒克遜人挺進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
人口的增長,以及農業、采礦業、漁業和林業產量的提高,都相應地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發展。10世紀時,雖然歐洲各地已可見到商人,但他們經營的商品絕大多數是奢侈品。到14世紀時,商業已從日常生活的外國發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當時交換的貨物有:英格蘭的原羊毛,佛蘭德的用英國羊毛製成的毛織品,德意誌的鐵和木材,斯拉夫地區的毛皮,西班牙的皮革和鋼,以及東方的奢侈品等。盡管從事商業的人隻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紀後期商業的巨大發展,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城市作為地方貿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開始慢慢地出現。意大利在這方麵居領先地位,擁有威尼斯、阿馬爾菲和那不勒斯這樣的商業中心;這些商業中心的居民被倫巴第侵略者切斷了同內地的聯係,於是開始出海謀生。後來,內地商路上和波羅的海沿岸相繼出現了一些城市。另外,定期大集市對商品銷售也很重要;這些集市出現在商路兩旁,以香檳地區的那些集市最為著名;香檳離佛蘭德、意大利和德意誌的距離相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人口和貿易量方麵,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同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於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它們顯得十分獨特。恰恰因為它們再從頭開始,而且處於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結構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陸其他任何地區所沒有的。
由於自治市的自由民擁有權力和財政資源,他們通常從國王那裏獲得皇家特許狀;特許狀準許他們組成單獨的小自治市,享有自治體的權利,可以用自治市的印章簽定協議,擁有自己的市政廳、法院以及市外屬地。皇家特許狀還準許商人和工匠組織行會,或自願同盟會,用以自衛和互助,其中包括對產品標準、價格和工作時間的規定。因而,城市逐漸被公認為新的社會成分,市民不再受封建法律的製約。這一點在下麵這個慣例中得到反映:如果一個農奴逃到城市,在那裏住了一年零一天而未被捕捉到,他便成為自由人。正如當時的俗話所說的那樣:“城市的空氣能使人自由。”
在某些地區,一批批城市聯合起來組成聯盟,這些聯盟成為強有力的政治及經濟統一體。當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企圖強迫意大利北部的米蘭、布雷西亞、帕爾馬、維羅納等富庶城市納稅,並接受帝國管轄時,這些城市便結成倫巴第聯盟;聯盟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地進行了反對皇帝的戰爭。同樣,1350年,不來梅、呂貝克、斯德丁、但澤等波羅的海沿岸的90個城市組成了漢薩阿盟,反對海盜,迫使外國承認它們的商業特權,實際上壟斷了北歐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