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段(1 / 2)

條件,耐力要好,力氣要大。這是基礎。所以,楊秋池根據這情況確定了篩選條件,先進行年齡和性別篩選,年輕力壯的婦女隻留下一百來人作為衛生院戰場救護員。對兵士,他組織進行了十公裏負重越野和舉重考核,達標者過關,淘汰者,每人給五十文路費讓其返鄉。

經過嚴格篩選之後,隻有五千來人達標,其中包括了阿杏妮剩下的一千多侗兵。又過了幾天,通過者越來越少。十來天時間,總共隻招收到了八千多名身體達標的新兵。

這也難怪,明末年年征戰,大部分青壯年都被征召入伍了,很多戰死疆場,剩下的,大多是些老弱病殘,好在這是偏遠的湘西,相對而言情況稍好,短短十來天,能征召到八千名身體合格的兵士,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多虧了楊秋池白米飯加軍餉,外加夫妻倆黔陽一戰的威名感召。

這十來天,楊秋池製造了子彈七千發和一百多枚石頭炮彈,當然,嚴格地說,這是集體的成果。一百多鐵匠打造彈殼、彈頭和底火銅帽,另外冶煉出發射藥和底火雷汞的原料,楊秋池隻是負責將這些原料配置成無煙火藥和底火雷汞,然後由自己的五十名護衛隊員進行裝填,再裝入保彈板和老套筒步槍的五發彈夾裏。製造石頭炮彈也是如此,楊秋池隻負責炸藥配置,原料製造和裝填等都是其他人完成的。而且,這項工作兩班倒,晝夜不停。

馬克沁重機槍經過實戰檢驗,證明是合格的,這十多天,鐵匠老黑頭又造出一挺。而老套筒步槍結構簡單,成批量生產後,這十多天已經造出了幾十支。

但是,楊秋池沒辦法將自己召集的這八千新軍都裝備老套筒步槍,更不能大量生產馬克沁重機槍裝備部隊,——束縛大規模組建新軍的主要原因,就是子彈。由於技術保密的需要,關鍵環節隻能由楊秋池一個人完成,這就嚴重影響了彈藥製造的速度。

這十多天來,他初步測算了一下,自己白天天一亮就開始配置炸藥和子彈彈藥,一直到三更時分,在原材料齊備的情況下,最多也隻能配置出五百顆子彈和十枚炸彈的用藥,另外,束縛炸彈配置速度的,還有礦石開采和冶煉、精煉速度。

這樣算下來,每挺重機槍預定用彈五千發,原定三挺重機槍,用彈則需要一萬五千發。步槍每支配備子彈二十發,一千支就是兩萬發。

總共三萬五千發子彈!每天製造五百發子彈,也需要將兩個多月。也就是說,自己白天什麼事都別做,準備三個月的彈藥,才能打一場五萬人以內的中小規模的戰鬥。

第115章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楊秋池不想讓自己活活累死,看來,靠自己一個人配置的炸藥和子彈也拯救不了大明江山,所以,他也隻能盡力而為。

由於彈藥的限製,他決定將新軍控製在一千人左右。鑒於步槍和重機槍最大的優勢就是射程,他決定將這一千人的部隊建成騎兵,可以快速衝鋒追擊,也可以快速撤退,始終使自己保持在敵軍武器射程以外和自己射程以內,這樣,自己可以打得到敵人,而敵人卻打不到自己。這就是不對稱戰爭。

這隻新軍個人裝配帶三棱刺刀的步槍,兵士和戰馬都不穿鎧甲,以保證進退的速度,也更有利於長途奔襲。以繳獲的二十八門紅夷大炮組成炮團,炮手不配備任何武器,由自己操縱的馬克沁重機槍作為火力保護,另外兩挺重機槍作為預備。

新軍以外的七千人,按大明普通軍隊配製,主要是身穿輕便鎧甲的盾牌刀斧手、弓弩手和長槍方隊。一短一長,相互配合使用,由於有了老套筒步槍隊,所以火銃隊直接淘汰不用了。

戰鬥盡可能在平原地區或者視野開闊的平壩地區進行,擬定的作戰方案是:先由射程達三四千米的紅夷大炮,使用普通開花彈和實心蛋,進行遠距離炮火轟擊,等敵軍逼近到一千米左右,開始用弗朗機發射,使用裝填炸藥的石頭炮彈。當敵軍衝入四百米的步槍射程,步兵開槍射擊。如果敵軍數量太多,則自己的馬克沁重機槍將出場,根據敵軍數量確定投入幾挺重機槍。一般到機槍開火的時候。敵軍衝鋒隊形基本上已經崩潰並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這時候,後麵地普通軍隊就該出場收拾殘局了。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作戰方式,但戰場是千變萬化的,敵人也是長腦袋的,得根據每次作戰的具體情況調整作戰方案。

組建軍隊首先麵臨的問題是軍隊如何建製,他決定采用現代的三三製,按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建製,十人為一個班;三個班為一個排。三個排為一個連,如此三三遞進。每個單位設正職一名副職兩名。全師共7290人。其餘710為炮兵和後勤兵等。

由於這些什麼團長、連長之類的稱謂古人不熟悉。楊秋池用古代軍職進行了相應替換,班長為“什長”。排長為“隊長”,連長為“哨官”,營長為“巡檢”,團長為“把總”,旅長為“千總”,師長為“守備”,現在新軍剛好組成一個師。他正好是守備。

按照地域和村寨範圍大致劃定兵士所屬連隊之後。營以下軍官由他們各自推選出孔武有力擅長騎射且品德良好有威望者擔任正副職。團以上將官,則由楊秋池自己親自從這些挑選出來的將官中再進行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