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芝答道:“據報,張衛所率兩萬人中,騎兵約兩千,大多是漢中馬和西羌馬,漢中馬約六成,戰鬥力不弱。”
這裏靠近涼州武都郡,再往北也都是漢羌雜居之郡,搞到戰馬也較容易,益州反而不如這裏。
當然,涼州馬也不習慣成都氣候,漢中倒要稍好。
既然敵人有兩千騎,人數又占絕對優勢,他們沒理由死守,擇機進攻是必然。
自己在實力處於弱勢之下,要破敵,就得采取一些特殊戰法。
他知道,張衛非常聰明,作戰勇敢,一定會充分利用這些騎兵優勢,自己必須得想法對付他的騎兵。
隻要擊潰他的騎兵,再充分利用自己虎頭營威力,再加上裝備了馬鐙和馬蹄鐵的騎兵衝擊優勢,就有可能擊潰張衛。
對付騎兵最佳的是步兵弓弩,漢代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戰匈奴數萬騎兵,取得輝煌戰果就是經典戰例。
另外還有數年前發生的公孫瓚和袁紹界橋之戰,鞠義就利用弓弩對付騎兵,收到意想不到之奇效。
不過,這些招數這些招數對付張衛多半無效。
李陵那是純防禦性的,而自己是進攻方,顯然不能采用這種戰術,而且對方也不可能強行在弓弩麵前送死。
至於鞠義的戰術,自己也不能全用,隻能部分采用。
一是張衛可能已吸取教訓,二是自己根本沒帶重弩,隻有部分輕弩與弓,威力有限。
還有就是弓箭手的素質也遠比不上鞠義手下那些人,一個好的弓箭手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一般要兩到三年。
既然弓弩的作用有限,劉瑁就結合後世曆史上的戰例,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利用虎頭營衛士斬敵馬腿,再配合弓弩手殲敵騎兵。
要實現斬馬腿,必須要有不怕死的勇士,因為騎兵的衝擊力非常可怕,畏死之人在敵騎兵衝擊時多半會奔逃,擾亂己方陣型。
虎頭營衛士已經初步具備了鐵的紀律,自己在招募幾百死士臨時加入,應該能夠起到效果。
斬馬腿之術,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的“宇宙大將軍”侯景,後來宋代的嶽飛也使用過。
侯景利用此術,居然在與他的師傅慕容紹宗第一戰當中還獲勝了,差一點活捉師傅,不過他最後還是被師傅打敗。
當然這種方法不能常用,隻能用一次,以達到出其不意之效,第二次肯定就不管用了。
在劉瑁的計劃中,具體作戰計劃是這樣的:
一,合理布陣,以小方陣為最佳。
首先,陣前方多挖小坑,作為陷馬坑,消耗敵人騎兵。
其次,縮小陣型,陣前方以吳班的虎頭營為主,再挑選五百名死士臨時補充虎頭營,作為砍馬腿的勇士,兩側用長矛和弓弩手作掩護,防止陣型動搖。
再次,在虎頭營身後再布置幾百名弓弩手作為第一波阻擊力量。
最侯,自己的幾百騎兵布置在左右兩翼,等待時機衝擊。
二,主動出擊,誘敵來攻。
陣型布好之後,在陣中留一塊地,用巨石砲轟擊定遠關城樓,由於巨石砲的威力十分巨大,敵人兵力又處於絕對優勢,他必定選擇出關進攻,要破壞巨石砲是鐵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