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 水利工程(1 / 1)

眾人聽說劉瑁要改造現在的西漢水,使之基本達到三百八十年前的水運水平,自然吃驚不已。

畢竟在他們眼中,這肯定比登天還難。

愚公移山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不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那隻不過是個比喻,不會有人信以為真。

要想恢複到原來的水運能力,除非開鑿大運河,同時還要修築大水壩,這兩點需要花費多大的人力?

就現在益州的兩百多萬人口而言,幾乎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總得要留人種糧食吧?要不都得餓死。

不過劉瑁也並非信口開河的人,沒有七八成的把握,他是絕對不會說出來的,這就讓眾人非常疑惑,想聽他的下文。

對於這條路線的運輸,劉瑁當然認真研究過,畢竟他是學軍事地理學專業的。

這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諸葛亮,因為傳說中他發明了木牛流馬,基本能夠滿足五六萬人的糧草需求。

盡管諸葛亮北伐最後失敗了,不過這種運輸工具起到了相當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所謂的木牛流馬,後世的猜想很多,有人說他是很高明的帶齒輪的機械,也有人說他是普通的獨輪車、四輪車。

這裏可以先假設它是一種很“先進”的帶齒輪的運輸工具。

但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越先進的東西反而會越消耗財力。

原因很簡單:運輸幾萬人的糧草,需要大量這種“先進”的運輸工具。

如此一來,這種工具的製造加工、維護量非常巨大,投入的人力財力不可勝數。

因為它是木質的,在複雜艱險的道路上行走,越複雜的東西越容易壞,簡單的雙輪車或者獨輪車反倒不容易壞。

因此從蜀道的地形而言,幾乎可以排除是非常複雜的所謂帶齒輪的木質機械。

有人研究,所謂的“木牛”,很大可能是加了一些輔助裝置的獨輪車或者雙輪車,使之可以在複雜地形上隨時駐車,防止車輛打滑,不論是上坡下坡都可以。

比如後世雲貴地區的農民背背筐,就會專門帶一種特殊的丁字木架,如果走累了,直接將背框放在那木架上,人可以站著休息,非常方便。

至於“流馬”,應該不是和木牛在一起的東西,否則有了木牛,沒必要再發明什麼流馬,而且“流”字也不好解釋。

據先賢研究,所謂的“流馬”,有極大可能是在西漢水上運輸糧草的一種長條型的小船。

這種猜想非常有道理:因為沿著西漢水可以進入武都郡,如此就大大方便了運輸。

不過西漢水上遊水流湍急,不少地方有淺灘,大船無法行走,那種非常狹窄的小船反倒沒問題,而且速度還挺快。

這是對流馬的最佳解釋。

劉瑁當然不會采用什麼木牛流馬,東漢末期獨輪車四輪車到處都是,也並非諸葛亮所發明。(PS:有壁畫為證,其實手推輪式車輛很早就有)

他要做的就是改造水道,直至達到比較好的水路運輸條件。

都江堰讓蜀地成為了天府之國;秦始皇的靈渠統一嶺南,利在千秋;

隋煬帝在前人運河的基礎上進行完善並修築大運河,間接鑄造了盛唐的輝煌,功在萬代。

劉瑁不準備搞千秋萬代的工程,他對水路運輸改造,隻要能夠用上幾十年或者一二百年就行。

他的思路是:既然西漢水勉強能夠通行小船,而且三百八十多年前通過大澤能夠進入到故道城附近的山穀之中,那麼現在在合適的地方分段築壩,適當提高河流的水深,使之便於船舶運輸完全可能,因為古代船舶吃水很淺,並不需要多深的水。

這就需要通過分段築壩這種技術來實現。

分段築壩這種技術,在隋唐時期,就有人在隋唐大運河上就采用過,非常好用。

這種技術也未必能消耗多少人力、物力,關鍵是找到合適的築壩地點,使用合適的材料,另外就是合適的高度。

這些都需要精心計算,這就是他要親自考察線路的原因。

當初秦始皇修建靈渠之時,主持該項工程的“祿”(也叫史祿)可是很耗費了一番心血。

中國砌築水壩的曆史非常悠久,都江堰和靈渠就不用說了,據說還有人用遙感衛星發現了四五千年前大禹治水的“良渚水壩”,可見古人有非常高的智慧。

工程的施工方案是:枯水時節,西漢水上遊的水流也並不是很大,可以在合適的地方截流一大半,然後修築水壩,設水閘。

完成之後將河水攔住,從水閘當中流出,然後再修築另外一半永水壩。

不過由於雨季的時候,山區洪水很大,為了使水壩牢固,劉瑁還是決定試著生產水泥。

有了它做保障,再加上合理的設計,應該能管上幾十年,或者更長時間,這對自己統一天下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