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燁又問我高祖母,我高祖母這時候也挺驚訝,表示從沒教過我太爺。
蔡文燁頓時哈哈大笑,說他這外孫天資過人,要是能好好教導,將來就是狀元之才。
這時候的蔡文燁已經不再教書,用現在的話說,已經退休了,專職在家養老,一天閑著沒事兒幹,他見我太爺有這樣的資質,就想親自教他讀書,將來好調教出一個狀元之才。
這時候,蔡文燁見我高祖父跟他辭行,要把我太爺帶走。蔡文燁有點舍不得,因為我太爺這一走,不知道啥時候才能見麵,要是讓我太爺跟著我高祖父和我高祖母,肯定會浪費掉一塊狀元的好料子。於是蔡文燁提出,我高祖父夫妻兩個可以離開,必須把他的狀元外孫留下。
我高祖父一聽蔡文燁這要求,還真有點兒撓頭,舍不得呀,明知道我太爺在蔡府不會受委屈,甚至要比跟他們夫妻兩個的生活條件更優越,但是還是舍不得,再這麼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
蔡文燁見我高祖父舍不得,又說了,要是不把孩子留下,你們兩個也別想走。
最後,我高祖父和我高祖母商量了一下,我高祖母比較同意把我太爺留下,還幫著勸了我高祖父幾句。我高祖父轉念一想,算了,留下就留下吧,總比跟著他們回三王莊受苦強,再說了,萬一蔡文燁真能把我太爺培養成狀元,太爺也算給俺們劉家光大門楣了。
就這麼的,我高祖父帶著我高祖母回了三王莊,把我太爺留在了蔡府。
我高祖父和我高祖母回到三王莊以後,過起了二人世界,一開始夫妻兩個還天天掛念著我太爺,後來,兩個人也想通了,趁著現在還年輕,趁著我太爺有人替他們帶著,再生一個。想法挺好,不過也不知道為什麼,我高祖母一直不見懷孕。
兩年後,也就是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年。我高祖父四十五歲,我高祖母二十七歲,我太爺五歲。
這一年,我高祖父挺絕望的,感覺自己可能是老了,已經沒生孩子的能力了,和我高祖母一商量,還是到蔡府看看孩子吧。
這兩年來,他們夫妻兩個倒也走親戚來過幾次,但是都沒常住,住上三五天,和我太爺團聚團聚以後,就返回三王莊了。不過,這兩年來,感覺我太爺明顯和他們夫妻兩個生疏了,爹娘從我太爺嘴裏喊出來,不知道咋會回事,聽著分外別扭。
這一次,我高祖父和我高祖母尋思著,在蔡府住上一段日子,有可能的話,我把太爺從蔡文燁手裏要回來,總不能一直讓蔡文燁夫婦帶著我太爺,長此下去,恐怕我太爺眼裏隻剩下姥姥姥爺了,再長大一點兒,很可能親爹娘都不認了。
夫妻兩個經過兩天兩夜奔波,又來到了蔡府。這時候我太爺已經能用毛筆寫字,能吟詩近百首,好像真有那麼點兒狀元郎的味道。
夫妻兩個這一次在蔡府住了能有小半年,我高祖父再一次受不了那總被人伺候的日子,就試著跟蔡文燁商量,把我太爺帶走。蔡文燁過去就不同意,現在和我太爺有了更深的感情,更不同意了。
我高祖父沒辦法,和我高祖母一商量,怎麼辦?我高祖母說,不行就在蔡府旁邊買座小宅子,一家三口搬來尉氏縣定居算了。白天我太爺跟著蔡文燁讀書識字,晚上讓我太爺回家睡覺。這樣也算是兩全其美了。
我高祖父一想,為了孩子,也隻能這麼辦了。
同年七月,也就是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年七月。我高祖父一家,遷居尉氏縣,宅子就在蔡府旁邊。至於三王莊那所老宅子,我高祖父舍不得賣,就那麼留著,讓村裏人照看著。他總覺得那才是他的家,尉氏縣這裏隻是暫時的,等我太爺長大了以後,他們還要舉家搬回去的。因為,那裏才是他的根!
搬來尉氏縣以後,總得過日子,總不能天天上蔡府蹭飯吃,蔡府家大業大的,就是我高祖父一家蹭一輩子飯,也沒人說什麼,但是,我高祖父不是那樣兒的人,他閑不住,享不了這樣的清福,就想著找點事兒來做做。
我高祖母的二哥自從蔡府鬧凶這件事以後,非常看好我高祖父,說我高祖父有破案的頭腦,想我高祖父跟他到衙門裏謀個差事,隻要去,至少也是個捕頭。但是我高祖父不怎麼喜歡和官府裏的人打交道,婉言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