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西域鬼城(4)(1 / 2)

就在這時候,那洋和尚過來招呼我太爺他們幾個,說是人已經到齊了,即刻啟程趕路,希望能在天黑之前趕到昌馬村,於是一眾人離開玉門關,開拔啟程。

我太爺他們幾個,也是騎馬過來的,我太爺和小鬼猴子同乘一匹,蕭老道師徒三個每人一匹。

這時候,楚軒和牧柏騎馬走在隊伍最前麵,因為他們對這一帶路徑比較熟識,負責在前麵帶路,我太爺幾個跟在他們後麵,幾個洋人和兩個西域人騎著駱駝,走在最後。

一隊人以縱隊的形式,一路向西,緩慢地朝戈壁深處進發。

當時隊伍走的具體路線,我太爺已經記不大清楚,他隻知道當時是沿著玉門關外北邊一條河走的,聽蕭老道說,是什麼“疏勒河”,當地人叫它“昌馬河”,河麵雖然沒有黃河寬廣,水流卻非常湍急,遠遠看去,水浪奔騰,氣勢如虹。

沿著昌馬河大概走了能有一個多時辰,前方出現一段古長城,殘垣斷壁,破舊不堪,像條失去生命的青龍,默默停在戈壁灘上,亙古不動。

穿過古長城,雖然前方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灘,但是路卻難走了很多,可以說基本上就沒有路,眼前到處是一叢叢、一片片的草甸、沼澤、水窪,帶路的楚軒和牧柏在這些草甸沼澤之間繞來繞去,致使路途顯得漫長而又曲折。

我太爺這時候已經失去了之前的興奮,天高地闊的感覺沒有了,隻覺得這些草甸沼澤好像永遠也走不到頭兒似的,放目遠眺,無邊無際,不免使他產生了視覺疲勞,若不是身後那段逐漸遠去的古長城輪廓作為參照,會錯覺地誤認為一隊人正在草甸沼澤裏原地打轉。

路上,幾夥人還是各自為營,之間很少交流,隻有楚軒和那一老一少偶爾說笑幾句,雖然這楚軒對其他人冷若冰霜,麵對這一老一少卻格外開朗,笑起來也是驚心動魄,那老頭兒看了都眼暈,不過,我太爺卻從沒正眼看她一眼。

一隊人,馬不停蹄走到天將黑的時候,前方不遠處出現一片還算齊整的戈壁灘,戈壁灘上有十幾座圓頂氈房,這種氈房樣式,近似於蒙古包,卻比蒙古包容易拆裝攜帶,是遊牧民族的標誌之一。

在氈房不遠處,還有幾個灌木之類圍圈(念juan第二聲,圈養的圈)而成的藤條柵欄,柵欄裏分別關著馬匹和牛羊,幾隻個兒頭壯碩的大狗,不停在柵欄周圍徘徊著,看到我太爺這些人以後,幾條大狗立刻衝過來圍在馬前馬後狺狺(yin第四聲)低吠,雖然沒有攻擊,卻令人生厭。

小鬼猴子見狀,倏地從我太爺馬背上跳了下來,不見它有任何動作,幾條大狗卻像見了瘟神似的,嘴裏發出一聲淒厲哀嚎,紛紛調頭跑回柵欄那裏,擠作一團,瑟瑟戰抖。

我太爺他們幾個見狀,相視一笑。

除了我太爺他們幾個,其他人卻紛紛用異樣的目光看著小鬼猴子,就連牧柏那張冰冷的臉上露出幾分詫異,幾個洋人自是不用說,個個瞠目結舌,顯然他們並不了解小鬼猴子的真實身份,甚至沒有發現這隻是一隻穿著長袍、戴著鬥笠的猴子。

就在這時,從氈房裏走出幾個身穿寬袍的牧人,見幾條大狗給嚇成那樣兒,嘰裏咕嚕吼了它們幾句,我太爺不知道他們在吼什麼,可能是在罵幾條大狗沒用吧。

負責給洋人趕駱駝的一老一少趕忙迎了過去,楚軒也趕忙下馬跟在一老一少身後走了過去。

在路上時,我太爺隱約聽到楚軒喊那個趕駱駝的年輕人“達瓦”,喊那個老者“措姆”。

達瓦,在藏語裏的意思是“月亮”,尼瑪,在藏語裏的是“太陽”,措姆,在藏語裏的意思是“大海”。

咱們就叫那一老一少,小達瓦和老措姆吧。如果有藏族朋友看到這裏,覺得這樣叫不合適,麻煩說一聲,我立即更正。

楚軒以及小達瓦和老措姆,不知道怎麼和這些牧人交流的,幾個牧人很快微笑著朝我太爺他們走了過來,他們的牙齒特別白,笑容也特別真摯坦誠。

幾個人來到我太爺他們馬前,同時把手放在胸前,熱情地衝我太爺他們幾個行禮,我太爺他們趕忙下馬,雙手抱拳,逐個還禮。

不過,這些牧民好像也不怎麼歡迎洋人,跟我太爺幾個見過禮以後,扭頭就回去了,把後麵幾個洋人晾在了那裏。

我太爺聽到那大胡子龐德不滿意地吼了一句“楔特”(shit),也不知道啥意思,估計不是啥好話,一旁的喬治趕忙嘰裏咕嚕跟他說了幾句,好像是在勸他。

幾個洋人先後從駱駝上下來,楚軒走到洋和尚跟前說了幾句,洋和尚點了下頭,招呼眾人,昌馬村到了,找地方休息,晚上就住在這小村子裏。

或許這洋和尚的漢語水平有限,翻譯有誤,這隻是一個小小的遊牧部落,並不是村子。

這些牧人非常熱情好客,趕忙煮酒宰羊,晚飯時,又是馬奶酒,又是烤羊肉,特別對楚軒牧柏兩個,格外器重,頻頻敬酒,楚軒不怎麼喝酒,都是那冷麵替她喝的,酒量還不小,一會兒就灌了十幾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