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可憂慮的……?郭嘉不由自哂,他本就因與子琮分離,讓子琮一人隨軍遠征烏桓而處處放心不下,現今華佗又提了心痹之事,在他本就燒灼得發疼的心上又澆了一層油,如何能夠“不憂慮”。
伴著綿延發酵的愁腸,他找到崔頌,直言了自己放心不下、意欲同去烏桓的想法。
出於對崔頌的了解,郭嘉還使用了一些非常規的小手段。若非崔頌深知此行的艱難、心誌堅定,他險些被美色所惑,糊裏糊塗地答應下來。
然而曆史記載在前,崔頌絲毫不敢拿郭嘉的生命冒險,他隻能心硬如鐵,毫不留情地拒絕了郭嘉的要求。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崔頌知道這次的烏桓之戰,自己必須要去。若不能解此心腹大患,他怕曆史的洪流會無情地將一切吞沒,留下與史書無二致的冰冷文字。
最終,郭嘉等來的不是崔頌的回心轉意,而是以左軍師之名進入曹昂駐軍,對他虎視眈眈的戲誌才。
郭嘉的心情如何,暫且不提。本準備在曹營悠閑養老,很少主動獻策的賈詡在曹營大軍走後亦深深地歎了口氣。
曹操明麵上發出了兩條軍令……可實際上,他發出的是三條。
這第三條軍令,除了當事人與策劃人,身在曹營的其他文臣、武將,沒有一人知道。
因此,被“委以重任”的賈詡,隻能默默咽下這個從天而降的大麻煩,唉聲歎氣,以一種複雜至極的心情,迎接另外兩個麻煩的代名詞。
久未領兵的呂布坐在高頭駿馬上,勇武之態絲毫不減當年:“拔營。”
在他身後一個馬頭的位置,陳宮麵無表情,活似一個兵傭。
第162章 烏桓(中)
並州牧高幹原為袁紹舊部, 袁尚兵敗後方投降曹操。如今投降還未滿一年,聽聞曹操發兵烏桓, 高幹立即叛變, 劫持了上黨的太守,發兵壺關,密謀鄴城。
然而高幹頗為倒黴,他才剛整了些小動作,就被荀彧之兄——監軍校尉荀衍察覺,把混入城中的細作與城外一小支突襲部隊全部殺了。
本以為能出其不意拿下鄴城的高幹聽到消息, 險些口噴三升鮮血。他忿聲大喊:
“這怎麼可能!荀休若(荀衍)如何知曉我的計謀!”
狂怒之下,他突然察覺到了關竅, “荀諶呢!荀諶在哪!”
荀諶與他同為袁紹舊部,在袁紹死後,曾多次婉勸文臣武將效忠幼主,勿要投降曹操。高幹因為這件事,認為荀諶此人雖然才華不如他的幾位兄長, 但是忠心不二,值得拉攏。所以在假意投降曹操之際, 高幹竭力勸說荀諶假降,保住荀諶的性命, 並把荀諶留在自己身邊,予以器重。
而今消息走漏,還是被荀氏的人察覺,高幹哪怕再不相信, 也不得不第一個疑心到荀諶身上。
“來人!縛荀諶來見我!”
高幹再怎麼氣急敗壞,也無濟於事。
完成第二次“無間道”的荀諶,早在幾個時辰前就拿了符傳出城,優哉遊哉地跑路了。
高幹沒法,隻得率領眾兵退守壺關。然而不等他做好萬全的準備,不知從那冒出的兩隊軍馬從兩方包抄,絲毫不給他喘熄的機會,打得他懷疑人生。
“這是曹軍?!領軍者何人!”
聽了他的喝問,斥候戰戰兢兢地哆嗦道:
“是曹營中的驍將——折衝將軍樂進與破虜將軍李典,還、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