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段(1 / 2)

聞就過來的?是個有良心的孩子,不愧對……皇上那麼疼你。”

說著抬手拍了拍胤祈的肩膀,又笑道:“得了,你還在這兒候著做什麼呢?但凡有這會兒的功夫,還不進去直接到養心殿門口等著?方才說的果然不錯,你去了一回盛京,回來竟然真學得穩重了起來不成?走,十三哥帶你進去。”

~~~~~~~

因他腿腳畢竟有著舊疾,怡親王這一路走得慢。半途中還遇上了從養心殿過來傳旨的太監,約莫就是帶過來雍正要召見胤祈的話了,隻是瞧見了怡親王,那傳旨的太監便先對怡親王道:“王爺來得正是時候,皇上方才還說起呢,見過了端王爺就請王爺進來。”

怡親王笑道:“我這是又給你們省了來回跑的路了。”

收起了笑,怡親王又鄭重問道:“皇上今日瞧著好些麼?昨兒和都統衙門的議事之後不是就說難受得很,發熱又頭疼,連昨兒的折子都是批了一半兒撂開手了?今兒又忙活,咱們底下的人也擔心皇上龍體呢。”

那太監便道:“今兒早上皇上喝了藥,又叫在太陽上貼上藥膏,便撐著坐在炕上看折子呢。這話也隻能跟您二位王爺說,旁的人不敢讓他們知道的。皇上臉色瞧著就不大好看,怕是即便不發熱,也並沒有就好了。王爺們不如勸勸皇上,多歇息一陣子?政務也往後推推。”

怡親王板起臉來,道:“這話也當真隻是在我們兩個麵前說說罷了,你這奴才也真是大膽!知道的說你是忠心,不知道的隻說你這是妄議朝政!張起麟,你是從藩邸就跟著皇上的老人了,你的忠心爺是不存疑的,隻盼著你能聰明點兒。”

那張起麟便垂下頭,道了一聲“受教”,便不再多話。胤祈走在怡親王身側,冷眼瞧著,這個張起麟,說話也真是大膽。不過瞧著他和怡親王之間的關係,也當真是不錯的。

然這個不錯,也要掂量掂量份量。既然是能讓胤祈看著他教訓張起麟,怡親王也不見得就當真多麼信重他。

片刻間已然到了養心殿前頭,張起麟叫身邊跟著的小太監伺候怡親王到旁邊耳房去暫候歇息,他自己引著胤祈往殿內去。

進了殿門,果然不是去往書房,而是轉進了雍正平素起居的暖閣。進門繞過了屏風,就瞧見雍正半坐半臥,靠著引枕倚在炕上,半閉著眼睛。炕邊站著一個青年太監,正捧著折子念,雍正聽著,不時打斷,吐出一兩個字的評語。

胤祈小心聽了幾句,這折子並不是什麼要緊的折子,不過是曾為雍正門下奴才的某個地方督撫官員請安兼回稟一些瑣碎事情罷了,怪道是雍正竟然讓旁人念出來給他聽。

隻是這太監是哪裏來的?又是什麼時候到了雍正身邊兒的?竟然是識得字的。

須知道清廷不同於明朝,太監一律都是不許識字的。便是當年康熙身邊大太監們再如何得寵,也不能夠叫他們認得字,更別提接觸朝政——那是要殺頭的罪名。

不等胤祈到了近前,雍正便有所察覺,抬手叫那太監停下了,張開眼睛,看了胤祈一眼。等胤祈行禮請安完畢,他才道:“叫他們把墩子擱在炕邊,你就在旁邊坐了吧。多日不見,也叫朕好好瞧瞧你又長大成了什麼模樣。”

這話出乎意料的溫煦,且帶著幾分親近,胤祈心中又驚又喜又是茫然不解,很有些忐忑。小心在雍正手邊坐下了,雍正便抬起手來,擱在了他頭頂。

約莫還是十年前的時候,在這養心殿外頭,那時候還是雍親王的雍正,也曾經這麼把手擱在胤祈的頭頂,笑著說了一些話。

那時候說的是什麼呢……其實已經不記得了,隻記得,從那天之後,又經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漸漸地和這位四哥走得近了,漸漸地願意和他親近了,漸漸地將他看做是真正的兄長,漸漸地願意依賴他……

然後卻是急轉直下,因為懷疑,因為不信任,兩個人倒退回到了最初的時候。

現在又好像是,重新回到了過去一樣。回到了那時候,心驚膽戰地麵對他,小心翼翼地措辭舉止,生怕有一絲一毫的不恰當,就會讓自己萬劫不複。

這隻手放在頭頂的時候,心裏忽然就是一顫。不知道雍正接下來會說什麼,會做什麼。

而更加有一種心酸的感覺,驀地就浮現在心頭。

如今已經是雍正七年的年底了,麵前的四哥,沒有第二個十年了。又怎麼可能,還有時間再一次經曆一遍從小心試探到慢慢親近,回複到原先?

一邊失神地想著過去的事,一邊默默傷感,胤祈直到聽到了雍正的聲音,才忽地警醒過來,這是在聖駕之前,雍正未必有那麼多柔軟的心思,去回憶過去。

然而,回神之後,竟是聽到了雍正道:“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那一年也是這樣好大雪,就在這養心殿外頭的院子裏,朕也是這麼摸著你的頭,咱們兄弟很是說了一些話。”

胤祈又是忍不住一怔,抬起頭。對麵雍正略笑了一笑,麵容上神情帶著疲憊,竟是顯得柔軟了起來,不似原本冷麵帝王的模樣。胤祈心中一緊,酸澀的滋味更加強烈,占據了整個心頭,一時間竟是有些鼻酸。

雍正聲音中也帶著些因病的虛軟無力,歎道:“從那一年到如今,也足有十年了。約莫朕是真的老了,總想起過去的事兒。從你去年走了之後,這一年間,朕也想過好些以前咱們兄弟間的事兒,隻覺得,先前和你這孩子置氣,當真是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