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吳氏碰她的時候突然生出來的。

王瘸子跟吳氏是同村人,他能這麼快就找媒人上溫家門說親,想必少不了吳氏的功勞。

周氏又是吳氏的閨女,在其中肯定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否則那天才聽說要賣牛,她急吼吼地跑回娘家去做什麼?

看來,這對母女是協商好迫不及待要把她嫁出去收彩禮抵那頭牛的錢給溫順讀書了。

“婉娘,這是我昨兒個剛從鎮上買回來的布料,你抓緊時間納好底子做兩雙鞋出來,免得臨到頭了還一樣不是一樣的,瞎著急。”

周氏遞來鞋樣線頭和一塊黑色布料,鞋樣尺寸挺大,一看就是男人的腳,給誰做不言而喻。

見周氏一臉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模樣,溫婉心道,果然如此。

她接下布料,卻沒動手,隨便扔在床頭就去灶屋烙了兩張糖餅,然後背著背簍出去了。

溫婉沒去田裡,徑直去了村學。

上河村與下河村隻此一家私塾,開蒙的孩子都被送到這兒來。

她站在私塾外,仰著頭。

窗戶開得有些高,溫婉夠不著,熟練地把背簍拖過來墊在腳下,雙手扶著牆,水潤的雙眼瞥向土窗內,裡麵支了七八張桌子,配著條凳,孩子們一人一張書桌,盯著書本,正跟著嚴夫子搖頭晃腦地念千字文。

坐在最後麵的孩子把線裝書翻開豎起來擋住嚴夫子的視線,腦袋一點一點的,明顯在打瞌睡。

這個孩子,溫婉很熟,他是上河村人,叫宋元寶,每天一到上課就蔫頭耷腦,夫子一喊下學,數他最活蹦亂跳。

知道溫婉隔三差五就來私塾外偷聽,宋元寶下學後會把自己的課本給她看,前提是要吃她親手烙的糖餅。

上河村與下河村加起來幾百口人,能看懂溫婉手語的不多,宋元寶是其中之一,這得多虧了她的糖餅。

不過宋元寶課本上的那些字,溫婉基本看不懂。

她這樣偷聽已經有兩年多,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每樣都能熟練地背下來,就是字認的不多。

因為夫子是手把手教孩子們寫的,她在外麵很難看清楚,偶爾才能學得一兩個字。

當下夫子念完千字文,正在教距離土窗最近的一個孩子寫字。

溫婉記住了筆劃,剛準備跳下背簍找根樹枝在地上默寫鞏固一下加深記憶,就聽到後麵傳來男人的說話聲,“你在這兒做什麼?”

這聲音很平靜,醇厚內斂,並沒有責怪的意思,卻讓溫婉莫名心虛。

她一個不穩,身子往後栽,心中暗叫不好。

然而並沒有想像中的跌倒受傷。

男人一雙勁瘦修長的大手先一步托住她的肩,順勢將她扶正。

溫婉小臉透紅,感謝的話說不出口,一時之間不知所措,隻局促地彎下腰用袖子擦著被自己踩過的背簍。

男人的目光落在眼前的小姑娘身上。

她穿著一件半新不舊的粗布衣裳,擦背簍的時候,微微低著頭,露出半截雪白的脖頸。

十五歲的小臉,細嫩乾淨,從側麵看,那雙眼睛水汪汪,漂亮得不像話。

然而從袖中探出的雙手卻佈滿了繭子,瘦得見骨不見肉。

明顯是雙操勞手。

溫婉重新把背簍背回背上,尋思著該給人道個謝,就是不知道對方能不能看懂她的手語。

她偏過頭,見對方是個穿青色長衫的男人,約莫二十七八的年紀,長得十分俊美,身上有著文人的書卷氣質,卻不顯羸弱,他身形高大挺拔,沉穩儒雅,一雙眼睛深不見底,立在那兒的時候,如同立了尊佛,讓溫婉有種被長輩抓小辮子的無措感。

溫婉正糾結著要怎麼跟男人解釋自己偷聽夫子上課的事兒。

正巧到了下學時辰,裡麵的孩子們歡呼著往外跑。

溫婉見到一顆圓溜溜的大腦袋從自己眼前閃過,很快撲到了男人懷裡,嘴裡興奮地喊著,“爹,你怎麼來了?”

喊人的是上課隻管打瞌睡下課爬樹摸鳥蛋的虎娃宋元寶。

被喊的是上河村宋家三郎,宋巍。

溫婉沒見過宋巍,不過聽宋元寶這麼一喊,她很快就想起來這男人是誰了——上河村的宋三郎。

這位宋三郎,他是個天才,三歲斷字,五歲識文,十歲能上手自己寫,熟讀四書五經,通曉詩詞歌賦。

然而這樣一個天才,他到今年二十七歲都沒考上功名,別說秀才,童生都沒有。

原因是他命中帶煞,黴運罩頂,從小到大衰事不斷,以至前程受阻。

小時候在私塾開蒙,下學後一群孩子調皮,要去騎路邊的鵝。

結果騎鵝那幾個沒事,旁觀的宋三郎被鵝伸著脖子跑過來叨了一口破了皮,因為沒及時用藥,傷口發炎起燒,險些弄沒半條小命。

十歲那年,宋三郎參加第一場縣試,半路上下了一場冰雹,別人停下來躲,他怕耽誤時間沒躲,到考場才知道因為天氣,考試延後一天,結果他當天晚上就病了,第二日沒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