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段(1 / 3)

而心軟的結果,他承擔不起。

“好。”楊安看著男人的背影,平靜無波的雙眼,任誰也無法看出其中的情緒。

***

楊至本打算去求父皇幫忙的,但他還沒想好該怎麼開口,宮中便來人了,皇帝宣他進宮。

“兒臣參見父皇。”

“平身吧。”

“謝父皇。”

皇帝扔開手中的奏折,看向自己的小兒子,突然有些恍惚:三十餘年時間過去,當初小小的一團已經長成偉岸的青年,而他也老了。“十二年前,在這個屋子裏,朕同你講很可能有一天,他會成為你致命的弱點,而你告訴朕說無論如何你不後悔,”皇帝眼神略有些迷離,當初青年固執的表情仿佛還在眼前,“現在果然有人利用他來攻擊你,你又怎麼說?”

“回父皇,”楊至垂著頭,一字一字地道,“兒臣還是不後悔。”

他以為會聽到責難或者其他什麼,可皇帝卻沒再說及這件事,而是轉而道:“你二哥的案子拖得夠久了,大理寺辦事越來越拖遝了,你抽個時間去處理一下。”

楊至壓下心底翻騰的情緒,盡量平靜地道:“是。”

“下個月祭祖,把你家那小子也帶上吧。”

楊至的心跳猛地加速,他幾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猛地抬起頭看向自己的父親,同一張臉,不變的表情,卻仿佛多了許多人情味。“是——”他的聲音不可控製地拔高,聽起來很有些刺耳,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覺察到,“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用變調的聲音道,“兒臣代安兒謝過父皇。”

“得了,起來吧。”見小兒子難得地失態,皇帝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有些高興,卻故意責備道,“這麼大個人了,還這麼毛躁。”

遙遠的記憶裏好像也有這樣的時候,做兒子的一驚一乍,當父親的假意責備,原來親情不是忘卻了,而是隱藏起來了。

45

45、第四十四章 坤山祭祖 ...

祭祖的隨行名單下來,流言的聲音頓時小了下去,朝中誰不知道順和帝最重血統,若英王長公子真的是所謂的前朝遺脈,不殺他都是好的,怎麼可能還允許他去祭祖?

大興朝開國皇帝原是坤山腳下一家普通的富戶,容朝末代皇帝荒淫無道,天下百姓流離失所,先祖為民請命揭杆而起,這才有了興盛的大興朝,而每一年回鄉祭祖已經成了慣例。坤山距太平城有兩天路程,往年順和帝或留兩三個皇子於城中看家,或自己留守派遣其中一兩子前往,今年卻意外地帶齊了未被圈禁的皇子及除了遠在邊關的武王世子外所有的皇孫,車駕前所未有的浩大,引得無數百姓沿路圍觀。

坤山祖宅早已不複原樣,其規模完全是一處大型行宮。車駕到達後,皇帝同眾皇子途了陣話,將小兒子留了下來。“你二哥的案子辦得不錯。”皇帝誇獎道,語氣是淡淡的喜悅,好像從決定帶楊安前來祭祖之後,他們父子兩人的相處便輕快了許多,常常有一股脈脈的溫情在之間流轉。

很少得到父皇的讚賞,楊至略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各位大人怎麼都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宮婢報複心會這麼強,兒臣也不過是碰巧罷了。”原來當日在避暑山莊整場毒害皇子的案件竟是那當場摔死的宮婢所為,十幾年前她家人犯了案,當時還沒有封王的二皇子帶兵擒拿她一家人,被年方幾歲的她記住了形貌,之後見了家人的淒慘下場,便立了誌要報仇。那白瓷瓶本是用來裝極品傷藥的,一年前武王不慎傷了手臂,皇帝便賜了一瓶給他,用完之後的空瓶便隨意處置了,誰想恰好給那宮婢得到,她便處心積慮地設下了這麼一場毒計,將皇家兄弟幾人都算了進去,竟是拚卻性命要拖得武王也沒有好下場,可惜給楊至識破,以至於功虧一潰。不過楊至心底也有存疑,例如十日歸這樣的毒藥一個小小的宮婢是如何得到的?這件事幕後還有沒有隱藏著的主使人?因為人已經死了無法給出答案,他便沒有報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