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段(2 / 3)

高樂君垂著頸子:“父皇莫要再提了,女兒不嫁。”

皇帝皺眉,雖並無言語,顯然已經十分不悅。

席間冷凝片刻,坐於東席的稷王高潛輕咳一聲正要開口,另一側的少年聲音清朗,帶著三分爽快道:“父皇,兒臣有一言想說與您聽。”

皇帝向來對這個嫡子有偏愛,縱然經過責罰一事父子二人頗有罅隙,並不影響席間的歡言笑語。聞言,皇帝看向高景,興致盎然道:“景兒要說的也與你皇姐的親事有關麼?”

“父皇明鑒。”高景起身,先拱手行禮,方才娓娓道來,“兒臣以為,柔然與我朝伐戰多年,如今換來和平十載,可汗有意求親,便是嚐到了通商的甜頭,不想輕易與我朝再起戰事。但和親一事,皇姐身份尊貴,又是父皇唯一適齡的女兒,更有平城封地,如果輕易許諾了他,豈非給了他天大的好處?”

稷王聞言,竟是輕輕一笑:“景兒這話說得有理。”

高景與他對視片刻,繼續道:“何況從前曆朝曆代和親,無一不是居於弱勢,公主嫁去草原也是受了折磨。如今大寧兵強馬壯,百姓富樂安康,與柔然對峙甚至占了上風,何苦要以皇姐千金之軀前去和親?可汗求娶,父皇大可自宗室挑選一位郡主,封為公主出嫁,如此一來柔然得了大寧公主,皇姐亦可高枕無憂。”

他言畢,高樂君投來感激眼神,正欲開口,皇帝卻打斷了她:“那依你之見,若平城公主不出塞和親,可汗是否會因此產生怨懟?”

“若他誠心求娶皇姐,自然會;若他覬覦平城,也自然會。”高景侃侃道,“兒臣以為,若皇姐不嫁去柔然,還有一個方法。”

皇帝眉梢一挑,示意他說。

高景道:“盡快為皇姐選定另一門親事,回絕柔然。”

殿內絲竹管弦不絕於耳,皇帝大笑出聲:“景兒此言,居然與潛弟不謀而合!今日午後潛弟前來明堂,他的說辭與你也差不多呀!”

高景作出喜不自勝的表情,朗聲道:“那兒臣可少不得猜測稷王叔為皇姐選的夫家了——”

高樂君稍微緩和的麵色猛然僵住。

那兩人座位原是相對,高景請紙筆兩份,稷王笑意更深。二人同時揮毫擱筆,兩幅雪白紙麵展開,同一個墨字躍然而上——

元。

書寫在北寧開國曆史上的,眾人皆知的高氏如何起兵、如何奪取天下最終與南楚劃江而治的崢嶸歲月中,曾有一支奇兵給予了當年的道武帝高呈莫大襄助。

這支塞外輕騎傳說中戰無不勝,曾是遊離於長城以北的部落,道武帝敗退北撤的過程中以智謀與勇猛首付其三部首領,而後死心塌地隨道武帝征戰。北寧建國後,道武帝感激他們的貢獻,破例封為三大異姓王,也是北寧唯三的非親族諸侯王。

隴西賀蘭氏,臨海宇文氏,以及東山元氏。

爵位世襲,發展至如今,賀蘭氏不知所終,宇文氏當家困守臨海終日貪圖享樂,毫無大誌,留在朝內的也隻有元氏一族了。

元氏如今的當家元歎身兼太師一職,本是能夠皇族之下、萬人之上的身份,在景明四年時卻突然上了一道折子,主動要求削去本族的東山王爵位。氣焰正盛的元歎為何如此做,沒人知曉,隻知爵位雖除了,皇帝對元氏卻越發親近。

而另外兩支異姓王,北寧建國數十載後,儼然已經快從功臣簿一筆勾銷。

思及此,連賀蘭明月都不禁覺得元歎深思熟慮,這決定絕非鬧著玩的——他見高景寫出那個字時,與稷王相視一笑,心中卻忽然警鈴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