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倒頭麵(3 / 3)

季鴻疑問:“賭?”

賭何家少年得的隻是久病肺陰虧虛導致的虛咳,而不是讓此時人聞風喪膽、談虎色變的瘵癆。這時所說的瘵癆,便是現代熟知的肺結核,中醫所說的肺癆。肺癆是因癆蟲蝕肺而致,病程長,也多見陰虛症狀,午後發熱,與陰虧咳嗽極為相似,卻又有著本質不同。

肺癆多見陰虛,但未必所有的陰虛咳嗽都是肺癆。

餘錦年見過不少肺癆病人,也在跟師時習得了一些經驗,陰虛咳嗽患者雖理論上也有午後發熱的症狀,但在實際臨床中,真正發熱的病人卻並不多。問診時他已知道,何二田並不常發熱,雖說他已病了半年未好,但看上去也沒有餘錦年想象中那樣羸弱,人還挺精神的,但這也不能排除何二田是個非典型的肺癆。

陰虧咳嗽與肺癆本就不易區分,在沒有x光、ct與痰塗片的此時,餘錦年其實並沒有十分的把握確診何二田究竟屬於哪一種,因此隻能說是“賭一把”了。

而吩咐何大利分隔兒子碗筷等舉措,則是為了防止萬一何二田真的是肺癆,也不會傳染給何大利夫婦。

“你腰還疼不疼?”餘錦年沒有繼續就“賭”的問題說下去,而是揚起臉來問道。

季鴻方想搖頭,見了少年眼中投出來的點點燈光,竟鬼使神差地點了下頭。

餘錦年道:“回去時壽仁堂家的藥坊應該還未打烊,我去買些活絡油與你揉揉。”

季鴻沒說行也沒說不行,就任憑餘錦年做主了,而且揉腰的話……他不禁低頭看向了少年細長的手指,目中神色為之一動。

夏末,夜晚的風似在溪水中浸過一般,帶著絲絲沁人的涼意。瓢潑了一天的大雨終於在夜幕將臨時慢慢地偃旗息鼓了,整片天空都霧蒙蒙的,陰沉壓抑,壓著人胸口透不過氣。

天黑得越來越早了,但往來絡繹的食客仍是綿綿不絕。

常都府信安縣城西便有一家不打眼的小館子,此時正是上客的時候。這館子開了有五六個年頭了,信安縣人都知道,店裏隻有一個外地來的老板娘,姓徐,眾人都喚她“徐二娘”,身邊帶著個六七歲的小丫頭。老板娘模樣精致窈窕,時時穿著一身素色衣裳,不知看紅了多少單身漢,摩拳擦掌地想去撞個美人運。

不過老板娘開了館子沒幾年就生了重病,聽縣裏老大夫說,這病藥石罔效,如今不過是拖著病軀等死罷了。可惜了她帶著的小丫頭,名喚穗穗的,機靈活潑,甚是可愛,眼見就要成了個沒娘的孩子。

街坊鄰居的可憐她們母女,閑下來了便會去館子裏坐坐,吃上兩口。這說來也奇怪,這店裏別的沒有,隻賣一碗雜醬麵,故而取名“一碗麵館”。

“一碗麵館”的麵是每日新揉的麵,裏頭和了雞蛋,可切寬也可擀細,煮來光滑柔|軟,吃來筋道耐嚼;這鹵也不複雜,是用臀尖肉並各色當下時蔬,切成豆粒大小,再用熱油將蔥蒜熗了鍋,待香味一出,便將一勺自酵的豆瓣醬和著肉粒菜粒一並炒入,舀一勺料酒,油再一滾,菜熟了,這湯頭也便做好了。

客人要時,就將這剛出鍋的湯頭往雞蛋麵上一澆,最後淋些香油撒上蔥末,端到桌上時就是熱騰騰滿當當的一大碗,雖是簡單家常得很,但卻鹹香四溢,令人口欲大開。

小小的麵館也隨著這一碗碗冒著熱氣的麵而熱鬧了起來,陸續地有不少人坐進來,有的點了一碗麵先吃著,有的則僅僅守著碗麵湯,不知在等什麼。

這時,一個少年從後堂鑽出來,看著也就十六七歲,手裏提著一盞圓圓的紅燈籠,他小跑著穿過前堂,掂著腳尖將燈籠掛在外頭,又側著腦袋觀察半天,確信沒有掛歪,才後退著進屋來。

沒人知道這少年是打哪來的,問徐二娘也是支支吾吾說不清楚。但好在少年聰明伶俐,模樣又俊俏乖巧,很是得人喜歡。最重要的是他會做一手好菜,給這“一碗麵館”招攬了不少生意,又似乎是個懂醫的,常常能將尋常的菜飯講得頭頭是道,還會給鄉裏鄉親的看個頭疼腦熱。

眾人也搞不清楚這少年到底是誰,便隨著徐二娘,喚他一聲“小年哥兒”。

“小年哥兒,今天又做了什麼好吃的?”食客中有人揚聲叫住了他,“不拿出來叫我們也看看麼?”

少年聞聲扭過頭來,迷蒙著從一堆食客中認出說話的那個人來,才笑眯眯地答道:“張叔呀?今天稍稍有點悶熱,穗穗鬧著要吃甜的,我就打算給她做個梳兒印嚐嚐。”

有人好奇道:“這梳兒印是何物?”

少年眨眨眼,故作玄虛道:“做出來便知曉了!”

說罷一躬身,從前後堂的隔簾下鑽過去了。

堂裏已不見少年身影,那姓張的食客倒顯得更加期待了,還高聲喊著:“好,好!你可快些啊小年哥兒!我這肚裏可空得能撐船了!”

引得一眾食客哈哈大笑。

前堂且熱鬧著,這頭餘錦年已經洗過手,邁進了廚房,抬頭瞧見屋裏有個正悶頭揉麵的身影,張嘴驚訝道:“哎呀二娘,你怎麼起來了?”

這身影就是這家“一碗麵館”的老板娘——徐二娘了,乍一看確實是個風姿猶存的美人,但從臉上的瘦削蒼白卻能看出她濃重的病氣來。

二娘笑笑道:“躺了這麼久,總不能一直勞煩你裏外操持,還是起來動動,覺得好受些。”

“這有什麼。”餘錦年挽起袖子,從一旁的甕裏倒出早已磨好的綠豆粉來,眼睛彎彎地說,“若不是當初二娘收留,現在哪裏還有小年兒我呀?幫二娘幹點活不是應該的?對了二娘,我熬了些棗湯,最能補氣養血,你暇時用些吧。”

徐二娘應聲抿唇,心下微微一暖。

說來她對這少年也不甚了解,隻知道姓餘,叫錦年,數月前不知緣何昏倒在自家麵館門前,徐二娘早起開店下板時才發現,忙把人拖了進來。

少年醒後隻道自己孤苦無依,想留下來打個雜工,徐二娘一時心軟也就應了。她隻看少年身材瘦弱,麵色白淨,看上去就不像是個能吃苦的,指不定是哪家賭氣出走的小少爺,興許過不了多久就會有家人來尋,便隻當家裏多張嘴罷了。卻沒想到少年年紀雖小,手藝卻不錯,一肚子稀奇古怪的小吃食譜,三天兩頭就端出一盤她從沒見過的菜色出來。

開始還隻是做與她和穗穗吃,著實味道不錯,後來索性叫少年在麵館門口又支了個攤兒,早晚的賣些小食,也算是一筆不錯的進賬。這本來冷冷清清的麵館也因此漸漸地熱和起來了,甚至還有人慕名來嚐少年的小食。

更何況少年性子溫和親切,眼睛意外的明亮,他本就長得俊俏,笑時更是跟月牙兒似的,很是乖巧。徐二娘早年有過一個早夭的兒子,若還活著,也差不多與餘錦年一般大了,這更是將她深藏的母性牽扯出來,相處這數月來,早已將錦年當半個兒子疼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