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朱弦歌(上部)(出書版) BY: 昨葉何草

文案

襄平郡王朱槿在世人眼裏,一直是散漫不羈胸無大誌的,

但事實上,在當今皇上的眼中,他卻非凡物;這個沒有野心的浪蕩青年,是詭譎

政局中是唯一可以托負重責的對象。

於是背負著皇兄的期待,朱槿帶著貼身護衛下江南,調查漕銀被盜的真相。

哪裏知道才剛剛到達目的地,就被偷了可能比自己的頭還貴重,皇上禦賜的調兵令箭,

並且、似乎還是因為郡王自己容易受騙被美少年美色迷惑的關係……

初出京城就遭縛的郡王,究竟是因為大智若愚,還是真的笨得可以呢

這一點,恐怕連郡王的貼身護衛都很難回答……

楔子

建隆三十八年閏六月,太祖弘武帝駕崩。因嫡出皇太子早薨,由皇太孫朱汶繼位,是為文德帝。

次年,改元昭寧。五月,文德帝下旨削藩,改革吏治,整頓戶部,重新丈量各省土地田畝,實行官紳士民賦稅均等。朝野上下一片嘩然。

昭寧元年十一月初八,太祖第三子燕王朱棠起兵,自稱[靖難]。援引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士迫水火,民不聊生,親王訓兵待命,恪承先帝遺訓,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寧王、梁王、景王、唐王、東昌王等從之,秦王、惠王、魯王、代王、安王、平南王不屈而死。左驃騎大將軍謝不凋,率川、魯、蘇、浙、皖、兩湖、兩廣九省兵刀,與叛軍對峙一年零六月,部下皆戰死:終因寡不敵眾,度其勢無可挽回,隨降之。

昭寧三年七月初十,彗星淩日。有白鶴盤旋於太極殿上空,其鳴甚哀。是夜,宮中大火,文德帝不知所蹤。十一日,建安城防統領吳庸鎮叛變,大開城門迎敵,建安失陷。

監察院左都禦史藍琦玉自殺殉帝。

八月十二日,燕王朱棠登基,是為光武帝。同年,改元長樂。

第一章 天子震怒驚朝野,郡王失令卜鳳凰

長樂三年春,江淮一帶連續遭到百年不遇的旱災和蝗災。赤地千裏,顆粒無收,數十萬難民流離失所,蘇杭兩州頻頻告急,揚州道傾盡府庫存糧。戶部奉旨急調白銀一百五十萬兩,黃金十萬兩,從運河轉輸南方賑災。

誰知,十萬兩黃金不到半路就被人打劫了,分毫不剩,蹤影全無。負責押解的官兵連劫匪的長相都沒看清。偏偏這時揚州道又傳來八百裏加急文書,說第一批起運的漕銀一百五十萬兩到現在還沒運到,眼下蘇杭城外每日餓死災民數百人,群情洶湧,再不加以賑災,恐怕不日將有變亂之禍。

天子震怒,六部惶恐。

綿密的細雨不斷地敲打著奉宸殿的琉璃瓦,鐵灰色的天空越發陰沉起來——正如此時此刻端坐在禦座上,極力壓抑著滿腔怒火的光武帝朱棠的心情。

殿前階下兩溜兒立著二十幾位大臣,包括太極殿大學士葉濂錚、文瀾殿大學士宋景琛、武英殿大學士徐英——這三位排在最前的都是正一品,特進紫金光祿大夫,相當與宰相的職位——在他們身後站著的是吏部、戶部、刑部、兵部的尚書和左右侍郎。

這班人都是正二品以上的大臣,久在中央樞密,執掌朝廷機要大權,隨便哪一個站出來,都是萬裏挑一的人中翹楚,現在卻全然沒有了半分矜持氣度,縮脖塌腰、戰戰兢兢地站在大殿中,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惹得皇帝把一腔怒火轉移到自己身上。隻有隊列最末的一個四品官員與眾不同——他腰板挺得筆直,目光坦然直視,神情自若,並無絲毫憂懼驚恐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