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的第二次東渡是在大約兩年之後,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準備,於公元七四四年,鑒真和十四位僧人,還有八十五名工匠,他們一起買了一艘船,這就出海。可是天不遂人願,結果船隻剛行駛至長江口的時候就被風浪打沉。看來此船隻的質量似乎不太好呢?不過鑒真他們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對船隻進行了修複,船隻修複之後出海後又遭遇了大風,結果整個船隻不受控製隨風而走,飄到了舟山群島的一個小島上,大約在五天之後鑒真他們才返回餘姚,就是我們今天現代的浙江寧波中的阿育王寺。雖然這個時候兩位日本的高僧還想繼續東渡,可惜由於各地的寺院紛紛邀請鑒真前去講法,所以第二次東渡也就擱下了。
第三次的東渡,越州,也就是我們現代今天的紹興。這次也是日本的兩位高僧榮睿和天照安排,可惜紹興的僧人為了挽留鑒真,所以就向官府控告了日本僧人榮睿,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鑒真也隻好作罷。
第四次的東渡。鑒真的徒弟靈佑擔心師傅安危,因為鑒真年齡過大,折騰不起。所以靈佑就向官府告狀,苦苦乞求官府管理此事,能讓官府出麵阻攔,留下他師傅鑒真。而官府的人也覺得鑒真年齡過大,真的是經不起折騰,故此就出麵阻攔,結果是鑒真這次東渡又失敗。
第五次東渡。鑒真等人乘船出海,結果遇上了大風,將他們吹到了海南島。鑒真他們在海南島上過了大約一年,一年之後才返回到揚州。這五次的東渡挫折,再加上這個時候的鑒真已經六十三歲,完全是老人概念,而且又得了眼病,不久就失了明。但是鑒真和日本高僧的誌向卻沒有改變,發誓一定要東渡日本。
公元七五三年,鑒真終於隨著日本的遣唐使一起,這才抵達到了日本。鑒真受到了日本舉國上下的歡迎,因為這個時候日本的佛教文化非常繁榮,至此日本天皇封鑒真為大僧都,成為了日本的律宗,這是佛教的一個分支,也就是始祖。
而鑒真這次到了日本之後,他除了傳播佛法,他隨行的人員還將我們中國的建築、醫藥、雕刻、繪畫等等技術都傳授給了日本人。而日本的醫道將鑒真奉為醫道的始祖,醫袋上都貼有鑒真的圖像。所以我們從這裏也就可以看出,日本這個時期的所有文化係統,甚至是建築、醫療、軍事、等等於係列的係統都是我們中國唐朝的複製版本一樣,所以日本的發展是非常迅速。
鑒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於公元七六三年在日本都城奈良唐招提寺,麵向西方安詳圓寂,終年七十六歲。
好了,我們聊到這裏也就明白,日本的發展很好,而且也願意接受比他們更高等的文化乃至其他的任何建築醫療什麼的,並不會對這些比他們先進的事物而產生排斥感,而是虛心的學習並加以實踐使用,這也正是日本人的強大之處,因為很少有人能做到這種事的,而且這才是整個日本能全部實施的概念,說到這裏我們也就不難看出,日本人真的很厲害!他們願意虛心接受高等文化,並做出改變。
我們現在了解到,有些國家願意接受先進文化乃至技術而做出的虔誠,這和我們之前看到的不管是亞曆山大帝,還是波斯,乃至羅馬帝國等等等等,和這些帝國的概念都是不同的,這些帝國之間打仗死人的同時也是加速了文化的推進,可是速度很慢,因為打仗的主要目的還是以燒殺搶掠為主。可是日本在這方麵就不同了,日本人是虛心向更高等的文化國家進行學習與效仿,所以這就避免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大型內戰,以及更多人員不必要的死亡。
但是不管我們覺得西方別的國家是錯的,還是日本人是對的,或者說日本人太投機取巧,利用了別人經過戰亂而總結出來的管理模式和技術,反正不管我們是怎麼想的,總之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而且曆史也在一步一步的繼續前進,西方國家依然是在永無休止的戰亂之中,高層中的人都天天在大量死亡,這樣就更不用說平民們了。
所以我們還是繼續聊這個時代的西方國家,為什麼我們要一直聊西方國家呢?其實這個很是簡單的,西方國家的打仗,到了我們高科技的今天現代,其實都是從未停止過的,都是喜歡燒殺搶掠,也是做出過反思,但從來就沒有因為這些反思的出現而停止戰爭,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西方國家所做出的一切管理乃至推進科技的進步,都是單純的為了燒殺搶掠這一個目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