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九(1 / 2)

腓力四世經過非常苦惱的思考之後,這就最終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不但保證教會還依然存在,卻還能在他的控製之內。但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辦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個時候的腓力四世強行以絕對的武力,乃至他自己戰勝了教皇在各個國家高層之間的威望,這就將一位他們法國國籍的主教扶上了教皇的位置,也就是克雷芒五世。可是克雷芒五世是法國人,再一個也是腓力四世的人,所以一切隻會聽從腓力四世的命令。我們從這裏就不難看出,這個時候的基督教教會又變味了,因為教皇現在完全是為法國人民謀求利益,也就是為腓力四世這位法國國王謀求利益。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麵對這件事情進行理解,我們可以認為目前的克雷芒五世,其實就是腓力四世的一個傀儡而已。更為離譜的是,克雷芒五世雖然身為教皇,可是腓力四世擔心有人謀害教皇,所以就讓克雷盲五世一直居住在法國,根本就不去羅馬教皇所居住的教堂。甚至到了後來,腓力四世經過思考,幹脆將羅馬的教廷直接以教皇的命令遷到了法國南部的一個小城,阿維農。

從此,羅馬教廷一直以來淩駕於國王之上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羅馬教廷,或者我們可以說基督教世界對於這個歐洲各個國家的控製徹底變味,完全成為了法國的一種神權。後來我們人類曆史上的曆史學家們,將其多年居住在阿維農的共計七位教皇稱呼為:阿維農之囚。

好了,我們聊到這裏也就發現了,無比龐大,乃至至高無上的基督教教會世界,至此徹底崩塌。這也不怪別人,就是怪教會裏的所有人都喜歡巨量的財富,導致各個國家的高層不滿,最後又被腓力四世以這種辦法徹底擊敗,教皇的世界也跟著崩塌,曾經教會世界的強大,都成為了過去的曆史罷了。

我們已經徹底將教皇勢力的發展到強大,最後再到徹底崩塌已經完全了解完,雖然其中對於更多的爭鬥我們並沒有提起,但之後會補上的,因為教會內部也是有非常大的內戰發生,主要也就是可以說分贓不均勻導致,根本不是什麼信仰的不同,其實和信仰的不同沒有多大關係,我們後來會一起進行更為徹底的補充分析。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時代的建築和社會構成方麵的情況,以了解我們人類進化到今天,這除了精神世界的教會乃至必須的戰爭以外的情況。

首先我們從國家的封君、封臣還有騎士這方麵展開:

我們把曆史稍微向後推一些,之前我們也仔細的分析過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因為是高層的腐朽不堪導致的內部不和諧,然後平民們苦不堪言,接著又被外敵入侵,最終就分裂成為了很多個小國家,但是這些小國家因為沒有高等文明的文化係統,所以都是複製的羅馬帝國文化係統,甚至就是複製了基督教的教會,但是這些國家在這種羅馬帝國的文化係統上,還是做出了非常大的改變,這個主要因素就是,各個國家的國王要施行便於他自己管理的那種措施,我們也可以把這個過程稱呼為文明的前進發展。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雖然在西羅馬帝國這邊以武力的血腥殘忍為基礎的各個小國家們,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非常落後,但是對於這個時期來說,他們高層其實並不是很腐朽,所以軍事力量卻是非常的強大,所以這些外族的首領什麼的也隨之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帝、國王。

可是這些皇帝和國王們在複製羅馬帝國文化之後,還是需要一套便於他自己的管理策略,我們之前也說過,至此就出現了這些皇帝國王們,將他們的大片土地封分給公爵、侯爵、伯爵等等比較大的封建主,或者是功勞很大的將軍之類的,以這種辦法換取他們的忠誠。這個完全不是中央集權製度,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了解。

而這被分封的土地被稱呼為:采邑。這些大封建主和將軍們也可以將他們自己受封的土地,然後作為采邑再分封給子爵,還有男爵等等中型的封建主,或者是他們自己的家臣也行,甚至是分封給部將,乃至分封給最低級的封建主,騎士。總之這一套製度主要就是換取忠心。

所以每位分封土地的人都是封君,而每位受封到土地的人,都是分封土地人的封臣。然後采邑本來隻是分封給封臣本人,他死之後采邑將要重新歸還給封君。但是到了後來,封臣死了之後,他的子女也能繼承采邑。就是這樣的製度,導致這個時期的歐洲形成了一個金字塔結構的製度。站在這個金字塔最為頂端的是皇帝,第二層是皇帝直接分封的貴族或者是主教,第三層是騎士、官史、市民和手藝人,第四層是農民,最後一層也就是金字塔最底的一層是農奴,也就是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