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在這些騎士文學的作品中,肯定是有添鹽加醋的成分在其中的,所以這些騎士們往往被描寫成為了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他們武藝高強,打抱不平、視死如歸、尊重婦女、所以慢慢的就形成了整個歐洲人誇耀的所謂騎士精神。
我們現在了解了目前他們的等級製度乃至最低層的騎士精神,從這裏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其中其實和農民們沒有絲毫關係,或者說隻有奇跡的發生才可能導致農民有提升的機會,不然還是一輩子在種地,沒有任何發展的空間,也可以看出這個時代的歐洲文化製度體係,雖然看上去比較好一些,但與中央集權沒有可比性,再一個就是也體現了森嚴的等級製度,也就是不公,沒有絲毫民主的意味。
然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這個時代中的歐洲建築風格。我們一聊到歐洲的建築風格,這再加上騎士精神,我相信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騎士拯救公主,然後再和公主一起過上沒羞沒臊生活的各種幻想,但是在這些幻想中大家是否也想到了城堡這一種建築的存在呢?其實這個時期的歐洲建築風格和我們中國是完全不同的,是的,他們高層人住的幾乎都是城堡,而農民什麼的住的都是破屋子,破屋子其實沒有什麼要了解的,不就是破爛然後可能還會八麵透風,反正低層的人雖然在創造財富,但絕對不好過,這本身就是我們整個世界中任何一個國家裏的普遍現象,而且所有的人認為這是合法亦是合理的,至此我們就不多說了,現在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城堡這種存在。
城堡這種存在我們可以說,一處城堡其實就是一處防禦工事。在最初的時候,城堡並不是用來給貴族或者王族的人居住的,城堡是為那些擁有其周邊土地的領主或者是國王作為要塞所建。城堡這種建築通常都是具有非常開闊的視野,畢竟是要塞,是用來打仗用的而已。所以城堡是非常高的,站在上麵可以望到城邦或者莊園。至於建造城堡的工匠們,也是極盡所能的將城堡建造至堅不可摧的地步。
可是後來隨著技術與進攻武器的發展,進攻方發動攻城與圍困的能力越來越強,城堡也因此就要蓋得更高、更是越來越厚實。同時城堡也蓋得越來越大,因為要容下所有人,乃至維持他們生活的補給與糧食儲備。
我們比個例子:當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在一零六六年渡海向英格蘭發起進攻之時,他的軍隊們就必須戰勝城堡內當地居民們的抵抗。這個時候的城堡一般是用石頭或者木材建造在土丘之上,並由人工或者天然的護城壕溝圍繞。在土丘的底部會有一片區域,被稱呼為保衛區,這片區域的四周也有木柵欄的保護。而由城牆保護的保衛區則被稱為城堡外庭,這種城堡也被稱呼為土崗,也就是外庭式城堡。
城堡的中心是主塔,或者也可以稱呼為要塞,這也是整個城堡建築中最為堅固,並且也是由重兵把守的部分,當敵人攻破了外牆時,所有守城的部隊都會退到主塔中。這個時候的主塔已經包含了領主的生活區,辦公區還有儲藏室,這裏甚至還有水井和其他的裝備,這樣就可以應付持續的圍攻。而在後期的建造中,城堡都習慣把生活區建造在外庭,而把主塔作為最後的防線。
城堡的外牆由一條或者數條護城河保護,而有時候護城河之間也會構築外庭。比如建造在法國裏昂與巴黎之間、位於塞那河岸邊絕壁上的加亞爾城堡,它就有三重外庭,在山腳和內護城河之間有內廷。內護城河與外城牆之間有中庭,然後外城牆之外受外護城河守護的外庭。這三重外庭排列在一條直線上,所以入侵者在攻打要塞之前,則需要突破所有的三道外庭。
而在護城河上有吊橋,加在這護城河上的吊橋能夠被升起或者放下來,而關口通常是受到主體城堡城牆防禦工事,碉堡的保護。當吊橋升起的時候,閘門會被放下以關閉關口。閘門的表麵是由木頭和鐵製造而成,在城牆的凹槽裏垂直升降。
所以一座非常宏偉的城堡,這也是城堡主的權力乃至財富的象征。比如當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於一二八二年到一二八三年間征服威爾士之後,他就修建了共計六座城堡用來駐紮軍隊,這也是同時向當地的居民們炫耀他的武力。甚至其中還有一座建造於一二八三年至一三二二年間的卡那封城堡,一直聳立到了我們現代的今天。